时代美和艺术美的交融-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头条

时代美和艺术美的交融

2017-12-04 08:34:44  来源:新民晚报

程十发《我们的朋友和同志遍于全世界》

俞云阶的《吾土吾民》

        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五千年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努力追赶时代潮流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历史,是一部历经激烈的血与火的冲突,思想理论的狂飙激荡,社会螺旋式坎坷发展,不断修正错误后找到正确道路取得伟大进步的历史。

  96年前,13位平均年龄为28岁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上海的一所石库门房子里开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从此中华民族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历经28年艰难曲折前赴后继,终于在天安门城楼升起五星红旗,建立起新中国!而后,又开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苦征程。一个灾难深重危机四伏积贫积弱的古老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远看近观这样赤子般的初心和历经艰难的实践,这样壮阔的历史和时代,确实会让人由衷产生浓郁的美感。

  从美术史来看,历史和时代的洪流也在考验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能否进步,能否在现代文明环境下具有革故鼎新的旺盛生命力。

  一幅幅地欣赏拥有史诗气质的美展《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96幅作品,由衷感到中国的艺术家也出色地交出了答卷。

  石奇人的《曙光——中国共产党成立(上海)》作品中,作者依据史料,画了13位一大代表围坐在长桌旁讨论的情形,两位共产国际的代表坐在一旁,毛泽东在做记录,两位代表警惕地注视着大门,代表们凝重的表情,无形中的紧张气氛,逼真又艺术地描绘出一大召开的场景。

  俞云阶的《吾土吾民》,画面上5位老者简朴的衣着,沧桑的面容,花白的胡须,低垂的眼睛,痛苦又坚毅的神情,寓意灾难深重又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画中人物整体造型呈现出碑石般的庄重感。色彩以褐色调为主,近乎单调,表现出俞云阶扎实的素描功底,此画作于1948年,是俞云阶毕业后的人物油画作品。

  张培成的《五卅运动》,上百个略有夸张变形的人物挤压在一起,重重叠叠,像一幅浮雕。人物表情冷峻愤怒中有一点木讷拙朴,画面上人物的长衫、旗袍、短褂、肥腿裤、礼帽都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表现出上海上世纪20年代所特有的感觉,画家将隐藏于物象背后的那种精神意境,艺术地表达出来了。

  程十发《我们的朋友和同志遍于全世界》艺术记录了毛泽东接见亚非拉各国朋友的场景,人们身着各民族服装,欢笑起舞,画面色彩艳丽。画家传统艺术功底深厚,以线描设色勾勒出一个个不同的人物,神态各异,动感十足,气氛欢乐。

  吴湖帆《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用他功力深厚的画山水画常用的卷云法,画出一朵美丽又逼真的蘑菇云,令人观之震撼。我想,艺术家在画这朵云彩时,内心一定是充满了自豪感,这朵威力无比的蘑菇云,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真实写照。

  林风眠的《轧钢》,红红的钢水呈圆弧形流动,着白色制服的工人正在面带微笑工作,画面呈现一种轻松优雅的趣味。以前一直看多的是林风眠画的仕女,鹭鸶,山水,极其唯美。而艺术家去工厂下生活,画出的工人也是那样的别致富有情趣。

  陆俨少的《新安江上》,高山顶上的高压电线,是艺术家用画山水的书法长线条拉出来的,水电站,高压线,和四周的山水村庄融合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谐。

  这次美展,展出陈逸飞和魏景山合作的两幅画,《攻占总统府》场面宏伟,人物众多,动感十足,张力巨大,解放军前赴后继往上冲,以及那面被风鼓起的红旗让人印象深刻。我曾经采访过陈逸鸣,听他说过,陈逸飞为了画出总统府屋顶石块斑斑驳驳的感觉,特地去工地上搬了一块类似的石板到他的画室,反复临摹。而那幅《开路先锋》,虽然画于“文革”时期,但是画家追求美的初心不变,违抗当时所谓“红、光、亮”的教条,在画出人物的器宇轩昂之外,在天边画一弧美丽的彩虹,画了工人腰间一枚闪亮的铜哨子,正是艺术家对美的细节不懈的追求,使得这幅画“红”了几十年,经久不衰。

  邱瑞敏、石奇人、马宏道的《畅想浦江》是一幅三联画,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坐在浦江的游轮上,在凝神思考,画面主景,是陆家嘴东方明珠的一个圆球,人物前方,是杨浦大桥划出一个圆弧,人物后方,是南浦大桥划出一个圆弧。三个圆弧衬托出近景中的邓小平。这个画面的艺术构思,让人看了叫绝。

  概而言之,展览中的96幅画,都是策展人千挑万挑选出来的经典艺术品。

  策展人用“门”来穿起这96幅画,也是很美的创意。96年前,在上海石库门里开会的13位中国知识分子,代表了全国的50多个党员,历经28年奋斗,最终改变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面貌。从石库门,到窑洞门,到天安门,到复兴之门,显示中华民族灿烂的前景。

  策展人请出著名诗人赵丽宏,写了一首散文诗代替前言,也是一种美的创意。苏轼曾评论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林黛玉教香菱写诗,专门以此为例。中国文学艺术的优秀传统,诗是想象中的画,画是有形态的诗。而赵丽宏的诗《通向光明的门》,也不负众望,以美的想象,美的语言,歌咏通向光明的道路。“在黑暗中,一道耀眼的光,射穿夜幕,照亮了混沌的大地。窃火者,高举着燃烧的火炬,在棘藜遍地的丛林,在没有道路的荒原,寻找一条通向光明的路。”“往前走,大道在前,江海在前。往前走,旭日在前,光明在前。每一次结束,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次开始,都是伟大的启程,永远听不见尾声……”

  这首诗,也是一幅令人遐想的无形又美丽的画。

  这次史诗气质的展览,是美的时代,美的画,美的诗,美的创意的交融。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