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产业中农村女性的智慧力量-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头条

非遗文化产业中农村女性的智慧力量

2018-06-04 11:57:44  来源:农民日报

  “妈妈制造”发现女性潜力

  女性在非遗文化产业领域中的作用和潜力巨大,如何发动、引导更多农村女性走进非遗文化传承领域,模式可以是多样的。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妈妈制造”公益项目是其中一种。

  “2014年,我们在青海互助县进行入户探访,在一位土族老阿妈家看到一桌子绣品,鲜艳的颜色、精美的图案将破旧的房屋映衬得熠熠生辉。老阿妈说,这些手工艺品是老阿妈为女儿准备的嫁妆,工艺复杂,绣了好几年。因为费时费力又卖不了多少钱,年轻人不愿意做,也不会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孟晓驷坦言,这件事启发了他们:部分古老的手工艺技术,一方面很难融入以时尚为主流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不少非遗工艺技术因无人传承而濒临失传。

  为此,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了“妈妈制造”公益项目,有效解决了留守妇女居家就业问题。项目逐渐拓展为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妈妈制造合作社”。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为每个合作社提供启动资金和管理培训,邀请知名设计师为产品设计融入时尚元素,使产品更具时代感、符合市场需求,并通过电商平台打通营销渠道。

  截至目前,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公益项目已在云南、青海、西藏等8省份建立了21个合作社,完成对扎染、蜡染、盘绣、剪纸等11种手工艺的记录和传承,累计带动1万余人次的妇女居家就业。2018年,“妈妈制造”计划建立20个妈妈制造合作社,覆盖5省份5种手工艺,打造30款时尚手工产品,预计帮扶1万人次妇女居家就业。

  除了类似“妈妈制造”这样的公益项目,还有一批人在自发地发展农村女性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

  綦涛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的代表性传承人,一直在研究怎样让面临失传的夏布得到更多人的欣赏与关注。除了创办企业,她还在重庆荣昌聘请了近千名农村妇女作为基地织布技师,不仅解决了当地妇女的就业问题,还积极促进返乡创业就业,改善留守儿童及老人的问题。

  像綦涛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正在各地点燃非遗文化产业的“星星之火”,在个体户、小微型企业、农村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更多农村妇女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成为非遗产业的从业者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人。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