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日常生活的均陶艺术-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业内动态

走进日常生活的均陶艺术

2017-10-30 10:42:08  来源:工人日报

  深秋时节,几名前来宜兴均陶研究所交流的访客在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宜兴均陶研究所所长方卫明的带领下,鱼贯步入厂区后院。只见一座雄伟的古窑依山而上,似卧龙匍匐于整个茅庵山南坡,这就是宜兴前进窑遗址,该窑是宜兴现存最大的龙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宜兴工匠就是利用自然山势修建的龙窑烧制出闻名天下的陶瓷名品。后来,龙窑被新式的倒焰窑、隧道窑、梭式窑等取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宜兴7000年辉煌陶瓷史的实物史料。

  宜兴古称阳羡,素有“陶都”的美誉,紫砂、均陶、精陶、青陶、美彩陶被誉为宜兴陶瓷的“五朵金花”。

  其中,宜兴均陶始于北宋时期,在明代晚期进入成熟期,清雍正年间进入皇宫成为御用器物,并远销海外。2014年,宜兴均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均陶大师方卫明就出生于宜兴制陶中心丁蜀镇,在泥堆和陶缸中玩耍、成长。进入均陶厂工作后,他经过刻苦学习和不断磨炼技艺,用40年的光阴从一名普通制陶工人终成一代名师。

  1971年,方卫明进入宜兴均陶工艺厂涉足陶艺领域,40余年勤奋追求,成为宜兴均陶第一个全面手:集原料、成型、大拇指泥画、制釉、烧成五大工种于一身,成就了精彩的大拇指堆贴花“民艺派”写意风格,创造了“铜均釉”这一类似于青铜器感觉的新均釉。方卫明扎实的均陶堆贴画工艺技巧,在创作思维,艺术语言与表现技艺的结合中达到了新的境界,形成了以传统工艺手法所蕴涵的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且超越传统不断创新取其精华,使均陶堆贴画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方卫明觉得,传承均陶艺术不只是学习前人已有的创造,更不能光从表面上去因袭,或是守成不变,重要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除了拓展新的釉色外,他在创作设计中大胆尝试其他种类的民间工艺美术表现形式,将其移植或嫁接到自己的作品中。而且方卫明具有很强的吸收和转换的能力,信手拈来、浑若天成,达到整体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使古法获得了新生。

  宜兴均陶的一大特点是施以特定釉彩和堆花装饰,其釉色绚丽,有蓝均、红均、铜均、白均等数十种,古时又以蓝均釉最为珍贵,赢得“灰中见蓝晕,艳若蝴蝶花”美称;而堆花则被称为“大拇指艺术”,在坯体表面堆出花鸟虫鱼等造型,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在丁蜀镇宜兴均陶研究所,青年陶艺家方薛斐指着一只龙凤大瓶上的图案向笔者介绍:“堆花就是把异于坯体的其他泥料,粘贴在陶器表面形成纹饰或图案,所有的功力都在大拇指上。摊、搓、撕、抹、堆、揿六种手法相互交替,互为关联,还要考虑到坯体的本身颜色和形状,真可谓是‘拇指堆出大景致,指尖点出龙虎睛’。”

  “堆花”全凭匠人拇指的功力,将色泥堆贴在坯体上,呈花鸟、山水等不同画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特色,被形象地比喻为以泥代墨、陶坯作纸、拇指作笔,“不似浮雕,胜似浮雕。”

  今年9月26日,方卫明大师工作室被认定为江苏省首批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如今,宜兴均陶的每一种工艺都有传承人,由高级工艺美术师亲自“带徒弟”。

  作为无锡太湖学院的艺术教师,方卫明之子、同是均陶传承人的方薛斐近年来一直在大学课堂上介绍、推广均陶艺术。他欣喜地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美院专业学生开始了解均陶、爱上均陶,甚至慕名前来工作室拜师学艺。

  “均陶艺术是高端的、时尚的艺术,年轻人愿意学习它,我想这是非遗传承最好的状态。”方薛斐说。

         (秦笑语)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