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蕃尼古道-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业内动态

穿越千年的蕃尼古道

2018-02-01 08:43:19  来源:人民网——书画

  拭去千年尘灰,透过矗立在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大唐天竺使之铭”隐约的碑文,一位非比寻常的外交官、大唐敕使王玄策“四使天竺”(一说为三次)的历史故事,伴着远古的骡马声和飞扬的尘土由远及近渐渐清晰,向我们展现了一条文化商贸交流古通道——“蕃尼古道”曾经的辉煌。有史记载,唐朝时期,吐蕃王朝向西北、中原地区有“唐蕃古道”,向川滇地区有“茶马古道”,向南有“蕃尼古道”,三条古道使西藏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必经之地。

  王玄策与和他同期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人物唐玄奘、文成公主都是文明的使者、文化的使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他们在青藏高原境内留下了大量的丝绸遗迹及其对应的历史文化遗存。在前不久召开的西藏与“一带一路”相关文化资源挖掘梳理工作座谈会上,结合多年的研究,专家学者认为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是西藏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重要见证,为国家“一带一路”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富有价值的学术依据,也为西藏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历史机遇。

  镌刻在“大唐天竺使之铭”碑上的灿烂历史

  “听说乡里修水渠要炸毁一块‘神石’,石头上刻满了汉字。”在偏远的藏区考古,霍巍立刻意识到这块石头一定不寻常。时光回到1990年5月,作为从1984年开始的西藏大规模文物普查工作的一部分,一支由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霍巍、李永宪和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尼玛、张惠清组成的文物普查队,沿着希夏邦玛峰下那条坎坷之路风尘仆仆地来到吉隆县城。

  根据宗嘎乡提供的线索,考古工作者第二天乘车出县城,向北行驶四五公里进入一条比较宽阔的山沟地带,在西北方向海拔4230米的一块崖壁上发现了传说中的“神石”。当洗净岩面上涂抹的酥油,石壁显露出一行行残缺竖书字迹,并准确地识读出“大唐天竺使出铭”7个左书大字。经过考古学家反复对石刻文字研究推敲,将这块碑称之为“大唐天竺使之铭”,令人吃惊的是此碑竟比举世闻名的“唐蕃会盟碑”还要早160多年。

  题铭现存共24行,约311个字,文字因多年风化侵蚀严重,有许多字已不太清晰,加之乡里修建水渠,开山炸石造成了题铭文字不同程度的损坏,已无法连贯成文。但从题铭额题及文中“大唐显庆三年”的年号来看,系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的一方题铭,文中记述了大唐使节不远万里,在出使古代天竺(今印度)途中经过吉隆山口时感慨抒怀,勒石记事的过程。

  碑文大意是大唐显庆三年六月,大唐国势强盛,高宗皇帝继承太宗皇帝所开创的宏伟功业,一统天下之威。教化所致,达于四海。故派遣使节左晓卫长使王玄策等选关内良家之子数人,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跋涉,越雪山,过栈道,经小羊同之西出使天竺,因感征程多艰辛,边境风光之壮美,联想到东汉破匈奴于稽落山之后,尚有刻石勒功,记汉威德之举,而此行动倍于往,更当于此建碑刻铭,以记功德。

  “大唐天竺使之铭”碑的发现,使历史人物王玄策、“蕃尼古道”从沉寂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渐渐浮出水面。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