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呼唤大写意?-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业内动态

为什么我们呼唤大写意?

中国绘画精神的寻找与重塑

2018-04-16 08:29:46  来源:新民晚报

  两代艺术家写意精神的共通

  崔如琢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旅居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美国各地。一路走,一路看,遍访世界各大重要博物馆、美术馆,游历归来,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杰出的艺术作品更加自信。2000年前后回国,继续从事中国画艺术创作。多年来,崔如琢以数量惊人的创作为艺术界所知,其对指墨技术推进和作品悍人的尺幅引起了关注。

  崔如琢对中国画的发展和国际身份的诉求无疑是两代中国艺术家在民族精神层面诉求的共通。与此前展览有所不同,本次展览移师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其中一大亮点是展现了刘海粟与崔如琢两代艺术家在传承中国写意精神上的渊源。

  上世纪80年代,刘海粟、崔如琢两位艺术家在香港相遇,两人合作大幅作品《清秋》,成就了一段艺坛佳话。

  当时,由于物资的匮乏,少有艺术家画大画。1987年中秋,90岁的刘海粟行至香港,与当时旅居香港的崔如琢相见。两人在中国传统和艺术理念上的探讨,观点颇为契合。刘海粟见崔如琢丈二匹作品颇为欣赏,于是提议画上题诗一首,以纪念二人的相遇。

  师承齐白石、李苦禅一脉,崔如琢的大写意笔力遒劲,率性自然。此幅《清秋》崔如琢1983年作于美国,39岁的崔如琢正处于创作的盛期,带着北方的直爽与豪迈。彼时刘海粟“百岁开一”(90岁),诗文寄托了他对晚辈的支持与期待。《清秋》的题诗之外,刘海粟为崔如琢题字“静心斋”,至今悬挂于崔如琢画室,成为一段艺坛佳话。

  崔如琢在羁居中国香港之后,又旅居中国台湾和美国各地,这幅《清秋》被台湾藏家收藏。2016年,这幅作品出现在拍卖市场,崔如琢珍惜这段传承,30年后将其购回。《清秋》与《静心斋》题字重新合璧。此次上海大展,这幅具有时代意义的《清秋》作为一条纽带,唤醒两位艺术家精神共通的时代记忆。

  受刘海粟美术馆之邀,此次“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上海大展”就以这段故事开始,集中呈现崔如琢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百余件,并同时展出他收藏的《石涛罗汉百开册页》以飨观众。

1 2 3 4 共4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