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亲历变迁之一-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业内动态

改革开放40年·亲历变迁之一

穿着:从摊头裁衣到3D制衣

2018-12-12 08:4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喇叭裤。资料图片

2017年,裘黎明(右一)在向旗袍非遗传承人金泰钧(左一)学艺。资料图片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从衣食住行到文娱消费,每个人都切身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从今天起本版将推出“亲历变迁”栏目,用光影记录普通百姓生活变迁,反映经济建设取得的非凡成就,展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心。  

  从个体裁缝、服装销售、办厂制衣,到创立海派旗袍品牌,上海蔓楼兰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裘黎明全程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人穿着的变化,并顺势而为地成就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瞅准商机:丢下铁饭碗、摆起缝纫摊

  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裘黎明,笑称“一出生就赶上了缺衣少食的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候,男女老少都是一身蓝黑灰的卡其布。谁有件绒布大翻领上装,再配条收口的线裤,或者的确良衬衫口袋里放包牡丹牌香烟,就算“有腔调了”。

  家里孩子多,裘黎明小时候穿的大多是哥哥的旧衣服。裤子短了,用颜色相近的布料接上一段还能凑合一阵。好不容易轮上穿件新衣,为了耐磨多穿些时日,母亲还要在裤子膝盖处来回绗上线,就像补丁一样扎眼。

  上世纪80年初,裘黎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机电厂当学徒,每月工资只有十几元。生性不安分的他发现,上海人精打细算,为了省点手工钱,不少人会买布料请裁缝裁好裤样,再自己回家缝制。个体裁缝裁一条裤子7角钱,一天裁上20条,收入就赶上工厂一个月工资了,是个“来钱的活”。和母亲一说,却讨了骂,放着好好的国营单位“铁饭碗”不要,摆啥摊头!裘黎明带母亲去裁缝摊,看到顾客盈门,又经不住儿子好说歹说,母亲才松了口。

  跟师傅学了个把月,裘黎明在上海虹口一家书场改建的市场里租了个摊位,进面料、裁裤样、迎客人,样样事情自己来。他的精明能干被附近国营百货商店的领导看在眼里,主动找上门来,将一家经营不善的电器店交他承包。裘黎明将电器店改成服装店,从全国各地进货销售。彼时,福建等东南沿海的私营服装企业紧盯香港流行驳样仿制,虽质量常被诟病,却领风气之先。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