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数字化不能投机取巧-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业内动态

文化遗产数字化不能投机取巧

2019-06-14 15:31: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最近,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式发布“当古窑址遇上AR新科技”产品。游客只需在移动设备上下载专门的APP扫描现场的导览图,就能一睹800年前的龙窑烧制场景。沉寂百年的古窑址,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又重新“活”了起来。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共享的精神文化财富,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如何让更多的人接触文化遗产,近距离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数字技术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带领我们领略过去文明的辉煌。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文化遗产不再是冰冷的、晦涩难懂的、“藏在深闺人不识”的状态,而是生动的、有趣的,可以融入时代,走进大众生活的。

  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起步并不晚,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此后,数字敦煌、数字故宫、数字圆明园相继建成。2016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公布两批示范项目,并与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合作开展了两期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培训班,标志着中国“数字技术+文化遗产”迈入了2.0时代。

  随着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迅速发展,在文博领域涌现了大批优秀成果。有着千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保存面临多种问题,采用各种保护方式,都无法阻止其衰落。而数字技术的运用,为莫高窟的保存和资源共享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的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数字博物馆实体体验馆,展出从陕西省700多万件文物中精选出的1000多件精品文物。观众触摸屏幕就可以近距离欣赏文物,还可以点赞、下载心仪文物,增加了互动体验的乐趣。

1 2 共2页

编辑:翟亮亮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