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沙龙

让非遗“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

2018-12-04 08:56: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日前,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开题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召开。课题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薛可表示,在传播与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为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传播带来了全新机遇。如何以数字技术为翼,丰富非遗传播形式,将来自传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活态展现,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课题研究的重点所在。

  “课题组基于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品的传播形态单一、效果差强人意且年轻受众对于非遗的知晓度普遍较低的时代背景,创新性地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过程中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困难与新挑战及新机遇为切入点,尝试通过文献分析、调查研究、深度访谈、大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辅以实验观察、个案研究、社会神经学研究、政策分析及数学建模等辅助研究方法及手段,探究不同的数字传播形态针对各种类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匹配的方式,并基于数字传播流程,对非遗的目标受众、传播内容、信息扩散和传播路径四大要素进行挖掘与合理布局,最终对非遗的数字传播策略开展深入研究。”薛可告诉记者。

  课题将以“基于数字化技术的非遗数字传播形态”“基于受众主体视角的非遗数字传播流程”“非遗数字传播创新策略体系的构建”和“基于苏绣实验基地的数字传播效果实证研究”为研究重点,在研究思路、学术角度、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和话语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最终的课题成果将以相关领域的10余篇学术论文、政府部门的咨政报告、中国非遗数字传播数据库、每年1次至2次的学术会议及百万余字的研究报告5个部分来展现。

  在学术价值方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课题将力争弥补中国非遗研究在数字传播策略层面的研究短板。“课题组建立的一套全面完整、实用易操作的数字传播测量指标体系将实现传播策略实施效果的最大化和长期化,提升非遗实证研究的学术价值。”薛可告诉记者,课题组同时还提出了“后数字化时代”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传播体系的学术观点,为未来传播学领域的大数据研究、数字人文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提供了指引,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前瞻性。

  在课题现实意义方面,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主动关注、保护和自觉传承非遗的文化氛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创新性利用数字传播技术与非遗特点进行匹配研究,形成非遗数字传播的实践工具,为各主体实现非遗数字传播提供实际的参考和借鉴。

  专家组组长、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表示,建议课题组进一步加强各个子课题之间的内容融合,充分利用课题组交叉学科的优势,发挥传播、技术和文化研究的协同效应,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引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另一方面为政府部门、业界、社会提供实质性建议。(刘修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