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红色山水“的美学价值-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沙龙

万山红遍 情深境远

新中国“红色山水“的美学价值

2019-05-21 08:10: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万山红遍 情深境远(逐梦70年)

万山红遍(中国画)李可染(中国美术馆藏)

  真正的艺术创新既接续民族文化血脉,又植根实践沃土,在精神气质上与时代息息相通。“红色山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山水画从题材到形式的革新成果,不仅开启新范式,照见审美走向,更以特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美学品格,书写出时代精神气象。审视新中国“红色山水”创作的硕果、经验及其美学精神,对弘扬红色文化、创新中国画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与精神塑造

  20世纪的中国画,一直在不断寻求变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中国画创作者开始思考山水画如何参与时代精神塑造。

  1950年,李可染先生在《人民美术》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谈中国画的改造》,他认为:“只要它(中国画)真正能够和人民大众相结合,革命事业相结合,它翻身的日子也就来了。”同一年,徐悲鸿先生在《漫谈山水画》一文中也提到:“现实主义,方在开始,我们倘集中力量,一下子可能成一岗峦。同样使用天才,它能使人欣赏,又能鼓舞人,不更好过石谿、石涛的山水吗!”

  求新求变的观念,促使中国画创作者向深处求索。他们以毛泽东诗词和革命圣地为主要表现题材,于内容和形式上努力突破,终成就“红色山水”,为新中国美术增添了鲜红亮色。

  毛泽东诗词,一直广受人民的热爱与传诵。其将对自然美的咏叹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思想深刻、意境雄奇豪迈。毛泽东诗意同样感染了傅抱石、钱松喦、李可染等一大批山水画家。他们深刻体悟毛泽东诗词的气度和胸襟,反复构思,成功创作了一批表现毛泽东诗意的“红色山水”,山水画壮美之境的艺术表达由此得到提升。

  傅抱石是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画家。1950年,他根据《清平乐·六盘山》创作了第一幅毛泽东诗意山水画,此后15年间,他以天地间雄奇、郁勃的山水,写毛泽东诗词中气势磅礴而又生动鲜活的意象,有时就一首诗词反复刻画,作品总量达一两百幅之多。其中,以《江山如此多娇》《虎踞龙盘今胜昔》《蝶恋花》《芙蓉国里尽朝晖》等具有代表性。这些作品笔墨淋漓,手法大胆,既表现了毛泽东诗意浪漫的气质,又具艺术开创性,充满感人的力量。

  为了更好地表现毛泽东诗意,针对一首诗词反复创作,在“红色山水”题材中是一个突出现象。以李可染为代表,他在1962年至1964年间共创作7幅尺幅各异的《万山红遍》。万山红遍既是一种自然景象,更是一种理想与激情的寄托。这些作品以大量朱砂渲染画面,强化景物和空间的层叠关系,充分诠释了毛泽东诗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刚劲雄强的壮美之笔和夺目而出的红色主调,强化了艺术表现形式,成为新中国美术经典。

  革命圣地,是“红色山水”另一类重要题材。上世纪50年代,通过写生拓展题材和笔墨表达方式,成为推动山水画变革的主要手段。美术界掀起奔赴革命圣地写生热潮。韶山、井冈山、南湖、遵义、延安等地,成为画家笔下常见的题材。用手中画笔描绘革命圣地,不仅让美术工作者充分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由此生发的艺术灵感注入画面,也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力。李可染是开拓这一题材的先行者之一。60年代至70年代,李可染创作了《革命圣地韶山》《革命摇篮井冈山》等作品,它们饱含对毛泽东同志的敬仰和对革命事业的崇敬。这一时期,像钱松嵒《红岩》《红装素裹》《延安颂》、陆俨少《硃砂冲哨口》、宋文治《长征第一关》等作品,都在山水画语言和范式方面具有开拓性,在新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留下鲜明印记。

  无论是表现毛泽东诗意,还是刻画革命圣地,都是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而歌,尽显壮美气魄。它们就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象,又彰显了美术工作者激昂的艺术情怀,雅俗共赏,不只具有山水艺术的审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成为新中国美术新的山水画传统。

1 2 共2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