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北京“城之源”(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空间

西周燕都遗址将建考古公园,董家林、黄土坡村民搬家之前忆往昔

守护北京“城之源”(组图)

2019-02-19 08:30:54  来源:北京日报

位于董家林、黄土坡两村之间的西周燕都遗址公园,今年有望得到改扩建。

  位于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西周燕都遗址,被称为北京的“城之源”。这处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遗址,把北京的建城史从八百年一下子上推到了三千年。

  董家林、黄土坡两村,分别位于遗址宫殿区和墓葬区。国宝级青铜器“伯矩鬲(lì)”“堇(jǐn)鼎”“克盉 (hé)”“克罍(léi)”均出土在这两村。“伯矩鬲”已进入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目录;“堇鼎”被誉为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而“克盉”“克罍”则是探究真正到燕地就封的第一代燕侯名字的最有力佐证。

  目前,这两个村的近2000名村民,正在以自主腾退的方式进行搬迁准备,以便遗址区开展接下来的考古发掘工作。未来,被称为北京“城之源”的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将建设考古公园,让游人一窥3000年前的古城风采。

  2月14日,记者冒雪出城,沿京港澳高速向西南驱车一小时,来到了西周燕都遗址所在的董家林和黄土坡,驻村探寻村民与北京“城之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村民成了义务文保员

  董家林、黄土坡村相传明代成村,董家林因有董姓人家的坟地在此而得名,黄土坡则因村北侧有黄土岗而得名。记者刚进村,便随机采访了几位村民,令人惊讶的是,对于出土于该村附近的“伯矩鬲”“堇鼎”“克盉”“克罍”这四件国宝级文物,村民们虽然大多不知道怎么写复杂的文物名,但都能正确发出读音。

  提到村民与遗址的渊源,不能不说黄土坡村村民施友。1964年,施友在家挖菜窖时意外挖出了两件青铜鼎爵。当时因为缺乏文保意识,他便拿着这两件文物坐火车来到了当时的琉璃厂古玩城,想要看看值多少钱,没想到被派出所逮个正着。两件国宝被收了去,换回了一本文物保护手册,施友也因此成了村里第一名义务文保员。从那时起,村民逐渐有了文保意识,黄土坡村地下有国宝的事也不胫而走。后来,考古队发掘文物需要帮手,大家伙儿也争相报名。

  “我们这岁数的不少人,当年都帮助过考古队发掘。”村民苏才已经70岁,每天还坚持和老街坊们一起遛弯儿,遛弯儿的路线,就是围着遗址区走上那么几圈,为的是看看有没有盗墓的不法分子,“范振全曾经发现过盗洞、张洪生抓到过盗墓贼、刘健捡到过作案工具……”用老爷子的话说,进了村,脚下几米深的位置,就有可能是大墓,里边很有可能存在国宝,“老哥儿几个守护了一辈子,马上搬迁了,更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屋外的雪下得正紧,老爷子披上外衣,拉上记者向村东头步行了五分钟,来到了遗址区。眼前出现的是一片林地,杨树长势旺盛,每棵都有十多米高,“上世纪70年代,就是在这里发掘出了堇鼎,现在被称为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是见证者!”老爷子的话语中透着自豪,他从怀里拿出一本红色封皮的证书,“我是发掘工作先进个人。那时我20多岁,每天穿着土黄色外套、手拿铁锨和小铲子给文物专家打下手,每周末还要听专家的培训课长知识,爵、鼎、鬲一般都是什么造型,干什么用,咱都分得清。一天能拿8毛钱工资,比种地挣得多,还有一种别人体会不到的荣誉感。”

1 2 3 4 共4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