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导航导不到的博物馆-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空间

2006年8月1日,全国第一座战区后勤史馆在沈阳开馆

一座导航导不到的博物馆

2019-12-06 10:00:12  来源:沈阳日报

  

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

  11月23日一早,记者前往“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采访。根据导航来到沈阳市南十马路同泽街25号附近,但旁边是居民区。向居民问路,被指不远处一片大院:里面就是。

  在大院西墙外的砂山街南端,看到一处有卫兵站岗的大门。进门后,在一幢二层白楼檐下,见到已守候在此的“徐大校”——馆长徐文涛,“沈阳军区后勤史馆”几个大字在冬雨中绽放金光。

  这里是全军唯一一座战区级后勤史馆——采访之前,已看过此前几乎所有报道。“震撼”“激动”“热泪盈眶”……很多报道里,都重复着这些词汇。但直到抵达史馆门口,记者内心仍有些许怀疑。

  3小时后,从史馆走出时,记者发觉自己的心情与上面那些词汇是“一样一样的”,而且,似乎也没有更适合的词汇去替代它们。此外最大的感受是:这不仅是一座后勤史馆,更是一座东北军事博物馆,馆里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

  沈阳市民街头炒炒面的照片令人落泪

  《历史的教训》一书作者威尔·杜兰特说:“历史是最好的学校。”但一个难题是,如何让人们都爱到这所“学校”里来学习。通常认为,书是记录历史最好的载体,但如果你去过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或许会发现另一个答案。

  据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一千个观众眼中,应该都能见到以下几点。

  一、生动。历史天然带着隔阂,一讲就容易板着面孔。这个后勤史馆,却不端着冷硬的架子。上自老人,下至孩童,都能发现生动之处,从而饶有兴致。如那些随处可见、活泼“打人儿”的标题:“缴上他几枝美国枪”“抓住牛尾巴那就了不得”,轻易就能俘获眼球。

  二、丰富。每进入一个展馆,内容之丰富都出人意料,总是先目瞪口呆,进而发现两只眼睛不够用。如在历程馆,明明那些历史你也知道,但当见到并不了解的数据、从未见过的照片、某些领导人的讲话乃至大大小小的文物,重新产生的认知会对此前的记忆造成全方位的辗压。这时才惊觉,那些自以为了解的历史,不过就知道个粗枝大叶。

  如在“抗美援朝 背靠东北”这一主题区,既能看到用“艰难的选择,悬殊的对垒”来摆事实,也会看到“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立场分析。既可看到25.7万辽宁青年参军的数字,也会看到一份份滚烫的志愿军入党申请书;既可看到缴获的美制步枪刺刀把把精良,美军的羽绒睡袋厚实保暖,也可见到我志愿军的手术箱、止血钳和绝笔诗……在极其丰富的史料和文物面前,再坚硬的心都会被某种真实的力量狠狠击中。

  三、细节。俗话说,细节是魔鬼,只有细节才能打动人。同样在抗美援朝板块,有一个主题叫 “炒面万岁”:朝鲜战争初期,由于我军没有制空权,部队昼夜不能生火做饭,城乡人民紧急动员,家家户户炒炒面。志愿军就是在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情况下,坚持作战取得胜利的。志愿军战士高呼“炒面万岁”!

  展板上,志愿军在雪地里就雪吃炒面的照片、市民当街支大锅炒炒面的照片已令人动容,再细看照片底部一行白色小字,更促人当场落泪:“规定每百斤炒面放1斤芝麻,沈阳人民普遍放2-3斤,差价自己解决”……

  毛主席手书电报稿、陈云的棉大衣、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挑着的缝纫机……上千件文物,2000多幅照片,东北党政军民的风雨历程,被“复原”在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中。由于东北战区的特殊历史地位,它,既是东北战区党史军史的缩影,也是国史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历史的确是“最好的学校”。

  

展馆之一军服馆。李浩摄

  3500平方米机关食堂变身“历史的学校”

  这样一座内涵丰富的史馆,竟然出自一个馆长、一个兵。

  馆长徐文涛,退役前为大校军衔,人称“徐大校”。“徐大校”今年68岁,身材伟岸,目光如炬。解说时,“徐大校”常身着军服,军功章挂满前襟,对此,他毫不谦虚作态,几句话掷地有声:“我佩戴的是奖章,崇尚的是荣誉,体现的是价值,担当的是责任!”转眼,“徐大校”已伴随这座史馆走过了15年,他自称史馆就跟“亲儿子一样”。

  2004年底,原沈阳军区联勤部计划筹建后勤史馆。东北这片大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奋斗史,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地处这样一个历史厚重的战略要冲,对历史的继承和研究尤为重要。徐文涛当时在后勤二分部任副部长,他主动辞去职务,当起一个只有一个兵的馆长。他说当时的想法是:“丢掉历史那就丢掉了魂,建史馆,我觉得值。”

  摆在他面前的,是3500平方米的机关食堂,空空荡荡。从接下建史馆的任务开始,徐文涛的脑袋里就像安装了一个仓鼠笼子,白天晚上一刻转不停。

  思考并撰写布展大纲,查阅2000多万字的史料,走访老干部,到各地文物市场淘文物……馆内的一物一件,一词一句,都是徐文涛穷经皓首的结果。有一次,他到北京一机关单位查史料,直到天黑都没发觉,被人误锁在资料室里。

  回首这段历程,徐文涛自称“如燕子衔泥一般”,其实不太准确。燕子衔泥筑成粗陋的巢穴,但是到2006年8月1日,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正式开馆之时,徐文涛造就了一座辉煌的历史殿堂,其丰富与精细,令来者无不为之震撼。

  15年来,从历经战火的耄耋老人,到开国元勋的后代,从军委总部的首长,到踌躇满志的新兵,从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到普通百姓,大中小学生……徐文涛已做讲解1700余场,接待各界参观者30万人。

  古人云:天怕六甲。一甲子是60年,古人认为,历朝历代,打下江山之后,经过一甲子,也就是六七十年,新生代便容易忘记曾经的疾苦,变得没有斗志,于是便出现兴落更替、强衰轮回。最近十几年来,徐文涛一直有此隐忧。他担心青少年一代与历史割裂,他们不知道自己是打哪儿来的,也不知道今天的生活是怎么来的,所以每当有青少年和儿童来史馆,他都会格外“关照”。他觉得有必要以史馆为平台,负起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

  一直以来,徐文涛认为自己呕心沥血筹建史馆,源于一种“唤醒灵魂”的使命。现在,他觉得另一个词更加贴切,那就是“以史鉴今,为城铸魂”。在这种强烈使命的驱使下,“徐大校”萌生了一个愿望: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将这座导航也导不到的史馆,从军区大院里迁出,真正面向社会大众,让更多人走进历史的学校。(张萍)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