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公共文化空间-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空间

活化利用古厝,建设能留住乡愁的文化空间。去年以来,福州市仓山区将修缮后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截至目前已建成了17座各具特色的村(微型)博物馆。

唤醒沉睡的公共文化空间

2020-07-03 08:28:32  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日报 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王玉萍 仓萱

  6月初夏的每个周末,位于福建福州仓山区建新镇的台屿乡村博物馆都会迎来三五成群的市民游客。这座博物馆依托清代古民居陈祺厝建设,透过古厝的韵味,参观者可以感受周遭的时代变迁。自去年9月开馆至今,虽受疫情影响,该馆的参观人数仍超过5000人次。

  一年来,仓山区以台屿乡村博物馆为示范,先后建成了17座各具特色的村(微型)博物馆并对外开放,一批古厝重新焕发生机。

乡村农具吸引城市孩子。叶义斌 摄

市民在仓山区建新镇台屿乡村博物馆参观体验。叶义斌 摄

  活化古厝,彰显博物馆双重魅力

  位于仓山区螺洲镇的陈氏五楼,是帝师陈宝琛的故居。这座建筑中西合璧,并且集南方园林意境、北方庭院风格于一体,是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建筑,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如今,修葺之后的陈氏五楼,又增添了新魅力——螺洲镇依托陈氏五楼的沧趣楼,建成了“名贤文博馆”。

  文博馆分上、下两层,开辟有明清名贤、近代名贤、红色人物、现代名贤4个展区,创新性地运用了水墨长卷、螺洲古镇浮雕、“螺洲名贤朋友圈”、40米长编年史长卷、多媒体投影等单元,梳理了螺洲古镇自明朝以来最具代表性的50余位名贤人物的生平故事,并展有吴石将军寿山石印章、亲笔信札、林觉民《与妻书》《陈宝琛诗文集》等珍贵文物复制品十余件。

  “螺洲自古名贤多,依托沧趣楼打造的博物馆,用现代化手段为市民游客提供了认识螺洲乡贤的窗口。同时,这座著名古厝也得到了有效使用,有利于今后更好地进行保护。”螺洲镇党委宣传委员鲍浛斌介绍说。

  仓山区古厝数量多,古建筑及近现代建筑共有308处。如今,古厝变成博物馆,市民游客既能看古厝,又能观展览,感受到双重魅力。“螺洲镇名贤博物馆”的建设模式,为全区树立了模范。

  依托区级文保单位阳岐严氏宗祠建成的阳岐严复博物馆,成为游客全方位了解严复生平事迹的好去处;建在闽剧始祖之一曹学佺出生地的闽剧展示馆,全面讲述了闽剧文化的脉络……据了解,仓山区已建成的村(微型)博物馆中,有一半是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而来的。

  “古厝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是珍贵的城市记忆。仓山区将村(微型)博物馆建设与文物及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相结合,在盘活文化遗产的同时,为古建筑注入新的生命。”福州市委常委、仓山区委书记蔡战胜说。

  多元共建,形成博物馆开放矩阵

  闽海关文化展览馆、金山花乡微型博物馆、郭宅竹器乡村博物馆、春伦茉莉花茶博物馆……多样化的背后,是仓山区对村(微型)博物馆多元建设模式的探索。

  “我们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包括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通过共建、捐赠、藏品展出等形式参与建设,引入专业化的社会力量承担村(微型)博物馆的日常业务运行,更好地实现村(微型)博物馆的各项功能。”仓山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

  位于烟台山文物登记点卫理公会总部旧址的茶港历史文化展厅,便是由仓前街道与福建春伦集团合作共建的。展厅里不仅介绍了福州茶港起源和福州茶叶贸易的蓬勃之路,还展示了福州茉莉花茶制作的古法工艺和福州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这里,游客既能了解福州茶港文化,还能在馥源艺文空间喝茶、品尝美食,度过一段闲暇愉快的时光。”福建春伦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展厅自去年建成以来,已成为烟台山新的网红打卡点。

  此外,仓山区还通过挂牌,引入春伦茉莉花茶博物馆、建盏建窑艺术馆、大漆艺术馆、山海恒达标本馆、船政文化博物馆等加入村(微型)博物馆,在全区形成了村(微型)博物馆开放矩阵,让市民游客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图索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游览需求。

  对于自建、共建、挂牌等多样化方式建设村博物馆,业内人士从专业角度给予了肯定。一位博物馆行业专家评价说,每座博物馆的运营、维护都是长期性任务,全部由政府大包大揽是不现实的,仓山区的多元共建模式,解决了博物馆谁来运营、如何长期坚持的问题,所以能让村(微型)博物馆形成一定规模,给文化爱好者带来更多文博福利。

  创新提升,打造“老仓山”新名片

  仓山区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优势,被称为“老仓山”。如今,通过对传统资源的活力利用和建设模式的创新,一座座村(微型)博物馆渐渐成为“老仓山”的新名片。

  以盖山镇郭宅村的竹器乡村博物馆为例,虽面积不大,但特色极为鲜明——展示了100多种竹编工艺品,包括花篮、花瓶、果盘、盆景套、面点盘、礼品盒等生活用品,以及绘有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的瓶、盒、盘和折叠屏风、桌屏、围炉屏、挂联、挂框等工艺品,让人大开眼界。“竹编距离城市生活越来越遥远,能在城市的一个角落里欣赏到如此多彩的竹编技艺,真是让人意想不到。看完之后才知道,这个村曾是‘八闽竹编第一乡’,厉害!”游客林女士对这座博物馆赞不绝口。

  接下来,仓山区还将有不少村(微型)博物馆接连出现。目前,各镇街及相关单位正按照村(微型)博物馆三年建设方案的要求,将村(微型)博物馆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同时,该区还注重把村(微型)博物馆文化资源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党员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开辟中小学生游学线路及党员教育活动基地。对已完成建设的村(微型)博物馆开展评星挂牌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村(微型)博物馆管理制度、动态评估机制,推进村(微型)博物馆稳步发展。

  “我们将加强对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监管,确保建筑的安全。”仓山区文旅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对已开放的村(微型)博物馆配套相应的讲解员,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使其与现有博物馆体系形成互补,把“老仓山”这张历史文化名片擦得更亮。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 衍生品

    文创人寻找灵感的乐土(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