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川故事”-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聚焦工会

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川故事”

2017-11-02 16:33:24  来源:人民日报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历史记忆的赓续,是文化基因的更新,是文化创造创新活力的激发,是当代人把握今天、走向未来的文化指引。

  在创新中激活再造传统,在传承中为今天汲取能量,这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肩头的责任、心中的使命。

  秋夜的天府广场,灯火通明,桂花飘香。徜徉在这里,你不时会遇见步履匆匆,穿梭在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市民。不论皓首还是黑发,来自何方何种职业,人们在这里遇见新知识结识新朋友。而这里,也成了正在成都人心中崛起的精神高地。

  这个国庆假期,不仅天府广场周边的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化馆、四川美术馆等8家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也错时延时开放,以不打烊的热情向公众奉上文化大餐。

  文化活动更接地气了,文化记忆更深刻更清晰了,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了。今年以来,四川省着手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全省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行动起来,深入挖掘保护四川历史名人资源,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文化的福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活化传统植根当下 擦亮巴蜀文化的名人符号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历史名人折射一方水土一方人最杰出的精神品格、最独特的气质风范。假如列举10位最能代表巴蜀文化的历史名人,你会写下谁的名字?

  15位来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研究单位的知名专家给出了答案。经过初评和复评,在四川21个市州申报的144位历史名人中,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被选定为首批四川历史名人。

  “林语堂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他的确是中国近千年的文学偶像,是正能量的传递者”。说起苏东坡,因写作《苏轼叙述一种》扬名的作家刘小川满是自豪感。位于川西平原的眉山是苏轼的家乡,刘小川的老家距离苏轼老宅仅百米之遥,心中笔下皆有写不尽的三苏。

  与苏轼同为乡人、同用乡音、同习乡俗的眉山人,把苏轼视为最为耀眼的人格坐标、最值得珍视的文化记忆。在眉山,东坡文化俯拾皆是。历经三百载栉风沐雨的三苏祠,接受着海内外游人的拜谒;用现代展陈手段讲述三苏故事的三苏纪念馆,全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苏轼公园、苏洵公园、苏辙公园,精巧雅致的生态园林与文化长廊相结合,三苏文化春风细雨般沁润生活;东坡文化节和纪念苏东坡诞辰活动,成为凝聚海内外东坡文化研究和加深情感的桥梁……东坡,始终“活”在眉山人的心里。

  “我们应该传承怎样的东坡精神?我以为是这四句,乐学、创新、清廉、爱民。这是东坡精神最具当代价值的内核,也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部分。”眉山文化名人王晋川说。

  正在推进的“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为东坡文化的整理、传承和传播带来了新思路新方向。今天的眉山正在大力推动文化立城、文化立业、文化立人,着手推出弘扬三苏文化的“七个一工程”:建立东坡学术研究基地,打造东坡文化传习基地,打造东坡文化品牌活动,创作一批文学艺术作品,打造东坡文化主题旅游线路,研发东坡元素文创产品。

  活泼泼走进今天的历史文化名人,不独在眉山,也不独有苏东坡。

  位于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因为杜甫在此完成了240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文化圣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鲁迅先生也曾写道:“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的诗作名篇和家国情怀,几乎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诗圣杜甫,杜甫草堂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也是研究杜甫诗歌、传扬诗歌文化、传承诗教体系最重要的媒介。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介绍,如今的杜甫草堂兼具文物保护、诗歌文化收藏研究、杜甫诗歌研究、传统诗歌教育、文创产品开发等多项功能。人们因热爱杜甫热爱诗歌汇聚杜甫草堂,草堂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块碑刻、每一处景致,都是诗文化的载体,因为负载诗文化而具有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装点更多当代人的诗意生活。

  “历史文化名人是一笔财富”。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梁平说。作为一名诗人,他每月都会来到杜甫草堂,努力接近一位伟大诗人的心灵之峰。

  这不只是四川诗人的文化自觉。就在今年9月,32个国家共38位世界级诗人以及国内50余位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翻译家云集“2017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全世界的诗人在杜甫草堂吟咏诗句,感受这个“诗歌与光明永现的地方”。《草堂》诗刊创办,罗江诗歌节、乡村诗歌节花开各地,诗歌走进社区、街道、学校……在四川,杜甫这个文化符号不断被擦亮被活化,因为文化的激活,城市也成了诗意的栖息之地。

  “名人是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以名人为抓手传承传习传播传统文化,也是符合传播规律的做法。”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成员陈华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深入挖掘四川历史名人思想文化资源及其当代价值,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当代表现形式,是“创新工程”的总体要求。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