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余生留住社火文化之根-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宁夏七旬退休老人寻访、记录和出版濒临失传的古老戏种——

用余生留住社火文化之根

2018-04-09 08:14:57  来源:工人日报-中工网

图为李儒学的社火戏与村史文化著作。

图为李儒学在采访社火戏传承的民间艺人。

  翻开厚厚三大本书,实在不能想象,内容如此丰富、详尽的著作,出自眼前这位头发花白、面容黧黑的老人之手。“我给自己订的任务算是完成了,该走的地方都走到了,能搜集到的戏种全收录进来了”,3月底一天,面对前来访问的《工人日报》记者,李儒学老人如释重负地说。

  今年70岁的李儒学10年前退休后开始新的“征程”。他遍访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的村镇小组和非遗传承人,靠着两条腿和一支笔,单枪匹马挖掘整理当地风情民俗和民间社火文化,自费并举债20余万元,为濒临失传的社火戏留下宝贵的文字记录。

  不忍眼睁睁看着社火失传

  李儒学大半辈子是在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度过,在他还是孩子时,当地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就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种子。

  “那时候生活十分贫困,晚上没有电,也缺少灯油,只能早早躺在炕上,听长辈讲古戏”,那些社火戏生动的故事情节常伴他入梦。真正让他与社火戏结缘的是12岁那年,爷爷组建了村里的社火队。他跟着爷爷学习,到十五六岁时,就可以出演小生、小旦等角了。

  从1968年任贺套村小学民办教师开始,李儒学前后干了许多工作。尽管生活轨迹与社火戏远离,但他始终无法割舍那份热爱。不幸的是,老艺人一个接一个离世,年轻人又不愿传承技艺,社火戏濒临消亡。这让李儒学满心忧虑,“社火戏本来有舞蹈、说唱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节目质量一点也不差”,可是现在看到的正月十五社火表演,只是演员穿扮好排队上街去游行,真正的社火戏没多少人会演了”。

  2008年,李儒学退休后,便想着趁着身体还行,为社火戏传承做点有意义的事。“不能眼睁睁看着它失传,要给固原民俗和传统文化留点资料”,当他向家人讲自己打算时,妻子和女儿都表示反对,不许他“瞎折腾”。李儒学不管不顾开始自己的计划。

  他从为出生地写一本村史文化《六盘山下栒子沟》开始。他一边写作,一边整理搜集到的社火戏资料,并初步构思写作框架。2015年,这部村史问世,同步进行的社火戏搜集、归类等工作也准备差不多了。有好友鼓励他尽快将成果集纳出版。

  第一部书问世,给了李儒学继续走下去的信心。他将社火戏的采访调查扩大到整个六盘山地区。近三年时间,他的足迹踏遍固原各镇、村的沟沟坎坎,遍访社火戏传承人,一字一句记录着唱词和曲谱,通宵达旦归类整理,并对记录的内容查漏补缺。为了弄清一部折子戏的历史渊源,他曾先后前往西安、兰州等地调研。从2015年6月到2017年12月,他心无旁骛完成《六盘山下社火戏》一书。这部耗尽心力的著作分上下两卷,合计60余万字,收录社火戏1000多部,把世代口传心授的社火戏牢牢定格成了文字和曲谱。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