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马驹桥老街画上长卷(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70岁老人历时30年走访积累 11米画面云集3382人

百年前马驹桥老街画上长卷(组图)

2018-08-07 08:29:57  来源:北京晚报

11米长卷局部 

  在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辛屯小区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客厅里,70岁的李思强躬下身子,小心翼翼地展开他亲手绘制的11米画卷。“只能展开一部分了,这画是在平房老屋里画的,这里展不开。”

  这幅《京南重镇风物图》,还原了1920年农历四月十五日,马驹桥镇碧霞元君庙会的盛况。画卷中建筑一共472所,人物3382人,仔细观察,细微到商铺牌匾、人物表情都清晰可见。为了完成这幅长卷,土生土长的马驹桥农民李思强收集资料、走访四邻,忙碌了30年。

  李思强说,很多老马桥人都还健在,自己画卷上的每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求证,希望能准确留住那段历史。今年6月,马驹桥镇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收录了李思强的作品和故事,对老街感兴趣的市民,可以通过微信详细浏览。

  想把消失的古桥古镇保存下来

  现在的马驹桥镇,地处东南六环附近,凉水河和京沪高速穿镇而过。镇子隶属于通州区,紧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其他近郊乡镇没有太多区别。中学文化程度、完全没有绘画基础的李思强,在上周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马驹桥镇,曾经是京南重镇。这里有一条京畿古道,一条凉水河,一条马桥古街和一座马驹桥,我想趁着自己还有精力,把老一辈马桥人对古镇的回忆记录下来。我文化水平不高,写书怕写得不好,就用画吧,虽然也没画出什么风格,但至少做到了画得清楚。”

  李思强祖上曾在南海子皇家猎苑当差,“那时候南海子可不小,一直能到我们马桥这儿,比现在亦庄那个南海子公园大得多”,随着猎苑逐渐消亡,李家成为马驹桥当地的农民。

  但无论是镇上老人的回忆还是自己的童年记忆,马驹桥不仅有猎苑和农田,马桥老街,曾是京南最重要的商业枢纽之一。“我是1948年生人,我小时候,还记得马桥老街上保留着明清风格的店铺,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有的商家已经在这条老街上生活了上百年,早就扎下了根儿。”

  马驹桥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隋末唐初。因凉水河水草丰美,此地成为放养军马、管理仔马的地方,故得名马驹里。当时凉水河上只有一座简易木桥,桥因马驹里而得名马驹桥。到了明代,明英宗朱祁镇下令在此建造九孔石桥。这座1463年建成的石桥,被朱祁镇赐名为宏仁桥,而当地百姓依然习惯称之为马驹桥。清代,南海子成为皇家猎苑,乾隆年间,又重建马驹桥,桥南侧的碑亭,还立有乾隆亲书御碑修桥记。

  “凉水河南岸有一条京畿古道,是当时从天津、廊坊到北京最近的一条路。最早,这里只有个小渡口,后来有了木桥、石桥,更方便进京了,所以慢慢就发展成了一个商户云集的古镇,就是马驹桥镇。”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思强为了求证古镇的历史,查阅和收集了大量史料。他介绍,马驹桥镇的老街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附近的商业中心,顺着古道进京的商人,会先在马桥老街的客栈休息一晚,第二天一早再过桥赶路,进京做买卖。“在80年代的时候啊,马桥就开始起高楼了,老街也基本上没影了。那时候,我刚40岁,记忆中还能有老街的老模样,可问我弟,他就已经记不清了。当时,我就觉得,得有人做一件事,把老街的模样保存下来。我自己生在马桥,长在马桥,一辈子没离开过马桥,就自然而然地有一种迫切的责任感。”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