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学手工找到向上的奔头-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老人学手工找到向上的奔头

2018-09-11 08:44:16  来源:北京晚报

  协会里行家众多

  在北京手工艺术协会还有多位钻研手工技艺的老人,他们也都积极参与“手工艺术惠民工程”。

  今年62岁的刘博,是一位精于剪纸与软泥的民间手工艺老师,多年以来自学成才,手工技巧精湛。就剪纸而言,自年轻时便一直喜爱至今,携带的一把手工剪刀也已经有了三十多个年头。最初,刘博自己琢磨着剪了些人物剪纸,后来越做越熟练,在报纸上投稿并刊登了多幅作品。

  说起自己和软泥的结缘,刘博说,很久前便产生了对软泥的喜爱之情。她所用的材料为超轻黏土,属于儿童手工软泥,所以捏塑起来轻便舒适,安全环保。“刚开始照着图临摹,很快能捏出许多形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逐渐喜欢上这门手艺了。”刘博向记者展示了很多作品,有软泥塑造的小动物、卡通人物,还有五谷豆子图、珍珠泥做的相框,以及丝光线织成的小物品等,小巧而精致。

  今年70岁的杨玉才,特别擅长画老北京民俗画。他希望自己勾勒的老北京市井生活风情能够留给后人,能够让大家体味到北京的变化和发展,“我没有学过画画,我就用最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神情,你看有纳鞋底的,有挑水的,有打麻绳的,我要画出老北京三百六十行,现在已经有200多幅,我还要接着画下去。”

  63岁的季顺则是火绘葫芦的行家。一个葫芦,一把普通的烙铁,只需要这两样东西,季顺就能完成一件独特的艺术品。在季顺看来,葫芦跟纸张一样是一个载体,是一个完全可以独立承载艺术的载体,他更是将现代与传统的元素都刻画在葫芦上。据说,这火绘的技艺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两汉时期比较鼎盛。这门技艺曾经也是宫廷艺术,因为开始的时候不是烫在葫芦上,是烫在木板、扇子、家具上。从明末清初才正式烫在葫芦上。

  教老人学习是一种成就感

  方庄民间艺术馆是一个举办学习班的场所,请来许多拥有一技之长的传统文化传承者,义务向居民传授传统手工艺。王秀勉今年是基础班的老师,“教零基础,最重要的是耐心,要告诉大家,如何把一张图纸变成一个作品。”她强调细节决定成败,走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好,“手工艺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另外在教授课程中,也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

  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不感兴趣,到现在放不下手。老人们每节课学完都热切期待着下一次,想挑战更难的作品。“能看出大家对学习手工艺的热情很高,这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老人们有了喜欢做的事,精神头更足了,文化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