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轻人,守护着西陲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这些年轻人,守护着西陲的世界文化遗产

2018-09-18 08:46: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研究院工作人员在壁画修复现场、壁画临摹现场认真工作。

  出了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城,沿S307省道向东前行60多公里,汽车转进了满目荒凉的沙丘地带,又行车许久,记者才来到了背依明屋达格山、南临木扎提河的克孜尔石窟,一睹这座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的风采。

  克孜尔石窟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世纪至9世纪逐渐停建,现存洞窟349个,壁画近4000平方米,并存有少量的彩绘泥塑遗迹,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1961年,克孜尔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克孜尔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个重要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荒漠中默默守护着克孜尔石窟以及同在古龟兹地区的其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一群甘于寂寞的文物工作者。他们深扎祖国西陲,在荒漠中追寻自己的事业理想,默默守护着广袤土地上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舍不下工作这份“情”

  坐落于克孜尔石窟景区内的新疆龟兹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于1985年,主要工作职能是对古龟兹地区(阿克苏地区的库车、拜城、新和等县)佛教石窟进行科学保护、管理和研究,除世界遗产克孜尔石窟外,所负责的其他8处石窟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研究院目前有职工116人,在编职工51人,聘用人员65人,其中,大部分是青年职工。

  相对于外面世界的繁华热闹,守护文物这一工作难免有些枯燥无味。不过,在研究院的职工看来,这份工作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

  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李佛,是一位已在这里工作8年的“80后”。他来自安徽淮北,毕业于厦门大学岩彩画专业。毕业前夕,学校组织他们来克孜尔石窟考察、临摹壁画。在感受到克孜尔壁画的独特风格和珍贵价值后,原本打算进高校工作的他便转变了志向,毕业后毫不犹豫地来到这里,一头扎进壁画临摹工作中。不仅自己过来,他还耐心说服了同样家在安徽的妻子一同前往,在研究院的职工宿舍住了下来。“刚来时觉得新疆气候干燥,现在回安徽老家倒觉得太潮湿,不习惯了。”李佛笑着告诉记者。

  与李佛的“一见钟情”相比,参加工作5年、从事壁画保护的“90后”甘肃青年谢文博,对克孜尔石窟则是“日久生情”。“工作、吃饭、睡觉都在研究院,下班后哪里也去不了。刚来时感觉不太舒服,甚至下决心要辞职。”谢文博告诉记者,随着工作的推进,他逐渐看到了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最终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现在也会享受这种安静,工作结束后在宿舍看看书,去洞窟或河边坐一会儿,觉得很不错。”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