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何以存续(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传统技艺 何以存续(组图)

从对海派绒绣的现状观察说起

2018-09-25 09:06:12  来源:北京晚报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为自己的海派绒绣像起第一针

  盛夏,沪上行,专程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派绒绣传承人、恒源祥绒绣工作室首席绒绣工艺师李蔷的家中拜访。还记得三年前,曾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开办“手艺”专栏,半年多的时间里,我走访了很多在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观察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真实现状;三年后,当我在上海看到海派绒绣时,往昔情景如在眼前。

  十九世纪中后期,伴随开埠通商进程的不断推进,拥有良好地理条件的上海抓住与西方世界交往的时机,由此得以迅速发展繁荣。二十世纪初,传教士将在欧洲流行三百多年的绒绣技艺带到中国,英美商人相继赴上海开办洋行,组织绣工在本地进行来料加工业务,绒绣技艺就此在中国落地开花,成为一个全新的工艺美术品种,亦作为近代上海中西文化交流的有形见证。不同于苏绣、湘绣、粤绣等中国传统的刺绣,绒绣是用彩色绒线在网眼布上一针一线绣出特定的图案,层次清晰、立体感强、形象逼真,因从西方传来,富于强烈的油画表达意味,故而有“东方油画”的美称。

  身处中西文明交融的上海,工艺美术亦在经历对话与碰撞。传播愈广、影响愈深,绒绣中开始出现中国题材,融入中国技法,并且带有浓郁的沪上特色,海派绒绣技艺自此形成。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上海各洋行专事绒绣的绣工有三百人之多;新中国成立后,海派绒绣成为“出口换汇”的重要商品之一,在上海更是出现了红星和东方两大绒绣厂,订单不断,精品迭出,绒绣作品甚至还进入人民大会堂长期展陈。刘佩珍、高婉玉、范玲娣、唐根娣、张梅君等几代绒绣名家,为海派绒绣在表现题材、表现技法、制作生产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伴随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工厂重组合并大潮,这两家绒绣厂相继倒闭,海派绒绣这门技艺随之衰落,无论是产品创制、销路还是人才培养,均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如今海派绒绣的保护单位仅剩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洋泾绒绣传习所、恒源祥绒绣工作室以及高桥绒绣馆四家,掌握海派绒绣技艺的工艺师,也是屈指可数。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