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传承人衣福成-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珐琅传承人衣福成

2018-10-30 08:24:12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珐琅传人

 

1996年,北京珐琅厂为1997年香港回归制作1.8米高的《普天同庆》景泰蓝瓶,现场总指挥衣福成(右侧穿浅色衣服者)在烧制大瓶的现场指挥。潘之望摄

  寄语改革开放40年

  改革开放之前,景泰蓝主要用于出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富裕起来了,国人成为景泰蓝消费的主体,国家也有实力支持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我们非遗传承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衣福成  

  1977年,从怀柔插队回城的衣福成,进了国有企业北京珐琅厂。国企员工的身份,让他相当自豪。

  进厂参观完生产工序后,他暗暗祈祷:千万别分到磨光车间!机器一开,甩的脸上都是黑水,最脏最累!

  分配结果一公布,衣福成,磨光车间!

  “磨光车间,是出领导的地方。”40多年后,坐在记者对面,珐琅厂当家人、61岁的衣福成意味深长地说。

  珐琅,又称景泰蓝,其制作工艺分五步:制胎、掐丝、点蓝、磨光、镀金。简单说,就是用紫铜片做一个造型,用铜丝掐出图案焊在上面,用釉彩把图案表面填平,再磨光,再镀金。经过这五步,一张紫铜片就变成了一件流光溢彩的景泰蓝制品。

  磨光环节要用粗砂石、黄石、木炭,分三次将凹凸不平的釉磨平,不平的地方要补釉融烧反复打磨,最后还要用木炭、刮刀将没有蓝釉的铜线、底线、口线刮平磨亮。不分春夏秋冬,磨光师傅的双手都要沾着凉水,机器开起来,混着粉末的水甩到脸上、手上、衣服上都是。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那时,我国能出口的商品并不多,带有浓浓中国风的景泰蓝,受到海外华人的喜爱,北京珐琅厂成了创汇大户。当时的珐琅厂颇具规模,仅磨光车间就有七八十人。“机器一开,大车间里气势磅礴。”衣福成回忆。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