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国:漆艺界的潜行者-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陈秀国:漆艺界的潜行者

2018-12-28 08:49:54  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回甘,真好!

大漆流漆再造全脱釉老建盏  

  回甘,伴随口内生津和喉韵的丰富悠长,这是人类味觉体系中极被推崇和珍视的一种感知。作为一种结果,回甘通常是在诸如苦、涩、辣、辛等味道充当前奏和过程之后才能体验到的;所谓“先苦后甜”,如人生,也如这人世间的万般事理。

  与味觉的美一样,视觉的美同样是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言,在大美术的范畴内,和衣食住行相关的工艺美术(现在习惯统称为“非遗”),尤其是手工造物,或者说手作,才是最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言。那些制造心理和触觉的“甘甜”,引导人们获得视觉上、肢体上“回甘生津”的创造美的从艺者,是我们最应当感谢的人。

  “造物尚器,以漆髹之,为器”。这篇文章,讲的是绵延近八千年的中国传统漆器,以及“80后”青年漆器匠人陈秀国。

  一般来说,用大漆(生漆)涂在各种器物和材料表面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构成;用它作涂料,可薄画、可厚堆、可雕镂、可镶嵌,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还可以配制出不同的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认识到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从春秋战国经汉至唐,继而宋元,屡屡出现难以逾越的历史高点。

  黄成是明朝漆器制作名家、漆艺理论家,徽州人,字大成,号平沙,关于他的生平细节,我们无从知晓。由黄成著、杨明作注的《髹饰录》,是目前已知唯一存世的中国古代漆器髹饰工艺专著。《髹饰录》成书和加注刊行的年代都是晚明,而明代对于中国漆艺来说,基本上是汉隋唐宋不间断发展基础上的叠加爆发,在漆器的种类、数量、质量和艺术水准上,都达到了无法逾越的集大成地位。

  从黄成所处的十六世纪中叶前后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约四百年更迭,这期间虽然有清代这个中国漆艺最后的繁盛期,但总体趋势是清末民初日渐式微,漆器艺术从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师徒传授,逐渐过渡到与学院派传承并行的阶段,而后成为高等艺术教育模式里的一个固定专业。从改革开放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没落式微,再到新世纪初在“非遗”保护东风助力下的凤凰涅槃,中国漆艺历尽波折,逐渐回温。

  但中国漆艺体系化传承失去完整性的现实依旧难以改变,其中有几个亟待重视和改进的问题:一是漆艺原料,一部分从业者为了节省时间和制作成本,不再将天然大漆作为原料,导致人造漆、化学漆大行其道;二是工艺流程不遵古法,经常偷工减料、张冠李戴;三是大量从业者的制作心态不单纯,一味想发“非遗”财,不能精心钻研技术,缺少匠心。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