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川博文物修复师的角色“转换”-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85后川博文物修复师的角色“转换”

2019-03-14 09:10:41  来源:天府早报

  文物修复师   

  参与合江陶棺修复工程

  每月出差10多天暴晒是常事

  旁人眼里,繁复细致的修复工序是枯燥且单调的,但年轻的曹元元却能从中找到乐趣。大学毕业后,曹元元来到川博修文物,因为父亲也喜欢收藏古玩,她说自己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影响。

  2015年初,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向川博文保中心求救:十多年前考古出土的几口汉代陶棺石棺,由于缺乏修复力量,至今还是一堆碎片。作为文保中心老一辈修复师,元元的师傅卫国被派到现场,一看,哪有什么陶棺的影子!在博物馆厕所外搭建的简易棚里,数不清的陶片就摊在地上。大的有一米多长,小的就只比指甲盖大一点点。1100多块,总共是5口陶棺的碎片,然而现存保存完整的汉代陶棺十分稀少,无样本参考,文保人员根据经验仔细分辨,发现了陶片有红陶、灰陶、夹砂等不同材质,为了便于以后拼接,他们在找到断裂痕迹差不多的陶片上做记号。尽管如此,仅分拣陶片还是花了将近3个月时间。

  元元跟随师父卫国去合江修复石棺和陶棺,每个月出差十几天。对于女生来说,这也是一个体力活,“一些大的碎片,抱起来就很沉。”元元回忆,工作环境艰苦,翅膀足有一指长的蟑螂是常客,暴晒、灰尘让她天天过得灰头土脸,但休息的时候,听老师讲述画像、石棺等故事,她发现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想象力丰富,艺术表达形式多样,在洞穴里也要追求美感,这么一对比,生活就不那么枯燥了。

  修复不只简单拼接   

        想自己设计一些顺手的工具

  书桌大小的操作台摆放着各种工具设备,这里就是元元日常的工作区。让文物从方寸间一点点显露真容,文物修复师似乎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坐得住、有耐心,也是外界对文物修复师们普 遍 的 看法。“工作的时候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我们几乎不聊天,话痨肯定干不了这一行。”

  文物修复并非只是简单的贴补缝合。正式修复前,修复人员要对文物拍照、测量、采样检测等,摸清“脉象”,并制定出完整严密的保护修复方案,待获批复后,方能着手进行修复。而前期的准备工作有时也需要很长时间。

  元元透露了一些想法,她说今年想要自己设计一些工具,“买来的并非都用起来顺手,我想设计几个适合我自己用的修复工具。”除了经常面对烧脑的“拼图游戏”,知识库还要不断更新,元元说,“例如配补的材料有很多种,新品牌的出现、配比数据的变化,我们都要买来反复的试验和研究。”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