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琳祥:81岁的白洋淀“造船状元”-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姜琳祥:81岁的白洋淀“造船状元”

2019-05-17 08:48:03  来源:北京日报

传统造船非遗传承人姜琳祥展示木船模型。邓伟   摄  

  “我从小就爱钻研这个。”拿起手中的船模,河北安新县端村镇马家寨村造船手艺人姜琳祥对记者说。姜琳祥今年81岁,一辈子都没离开过造船,从白洋淀生产生活所用的“六舱”,到颐和园所用的“画舫”,再到现在手中栩栩如生的船模。年逾古稀,他还有更大的愿望——希望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在碧波浩渺的白洋淀上,一千多年来勤劳的人们在此繁衍生息。这片神秘的水域里,能工巧匠层出不穷。4月底,记者来到马家寨村,走进姜琳祥的院子,老人蹲坐在北屋内,给一个游船船模安装桅杆。乍暖还寒,老人还穿着两件外套,手上虽有厚茧,但把弄船模仍灵活利索。

  以前白洋淀周边的村落都以水路相连,船是村民们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需求量巨大。从10岁开始,他就到天津的造船厂当学徒。1962年,为支援安新县的农业建设,他回家务农。此后,马家寨村建起了造船厂,他也到造船厂工作。他介绍,马家寨村造船样式有上百种,有30多米长专事捕捞的大型海船;有20米长专事漕运的对槽和艘子;更多的是供白洋淀人劳动和生活的“四舱”“五舱”“六舱”;供当地人渔猎休闲的工具,主要有鹰排子、鸭排子和枪排子。

  姜琳祥家的院子一处搭起了棚子,堆积着许多截好的木头和各式各样的工具。长期在外,他还带着些天津口音,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木船用料最好为槐木,一根木料能否造船,用手一量便知,“7寸为一手,树干周长够5手便能造一艘船。”

  马家寨村工匠有三个绝活。一绝是“量材使用”。买树时,一看树叶有无“焦梢”,如有“焦梢”,树的根部可能腐空;二看“树疤”是干疤还是水疤,干疤无碍,如是水疤,则树质有毛病;三看树皮,光润美观,树质就好,伐树时随弯就弯取材,绝无浪费。二绝是“甩线一手准”。古法造船不用图纸,全凭经验和眼力。一般木匠只能放直线,而马家寨的工匠则量材使用,可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三绝是“放印子”,即给船打补丁。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洞孔自然成不规则状态。然后,船工选一块合适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