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彩色记忆的老工艺师-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重现彩色记忆的老工艺师

在线直播、开门收徒 推老手艺努力前行

2019-05-21 08:45:44  来源:北京晚报

 

  拿起上色刷,对着一张人像,陆世芹熟练地把红橙黄绿几种颜色涂在上面。3个多小时后,人像仿佛“活”了一样,照片中的姑娘肤若凝脂、唇似丹朱、眼珠乌黑……这就是流行于上世纪70年代的“照片手工上色”技术。从17岁入行到现在,陆世芹一干就是40多年。曾经,北京城里像她一样的“上色”师傅超过200人,平均每人每天上色超过100寸。可现在,陆世芹10个月只接到7单活,她自己也变成了北京惟一一位在职的“手工上色”师。这门手艺还留得住吗?还该不该继续传下去?这些问题成了陆世芹最大的“心事”。

  曾经一天上色40张 8小时没动地方

  去年重新回归西单商场的国泰照相馆位于商场二层东厅。一侧的墙上,悬挂着十几幅手工上色作品,一张女士单人照尤为显眼。照片中,身穿紫色毛衣、戴着毛线帽子的女孩,微笑着面对镜头。“这其实不是拍出来的,是我在底片上画出来的。”上色师陆世芹告诉记者。

  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第一眼见到陆世芹,很难想象这些宛如油画一般的作品出自她手。“这叫照片手工上色,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只有国泰照相馆经营这个项目,上色师也只有我自己,所以我也就成了北京目前惟一在职的上色师了。”说到这,陆世芹无奈地笑了笑。

  “我是17岁入行的,算起来干了40多年了。上世纪70年代那会儿还没有彩色胶卷,想要拥有彩色照片的惟一途径就是手工上色,我那会儿在北京照相馆工作,每天早上8点半开门,等着上色的就已经排了十几个人,到中午11点半的时候就不再接活儿了,太多了干不完。”说起曾经的辉煌,陆世芹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当时,北京照相馆的手工上色师有40多人,而整个北京城则达200多人,每到年节,师傅们还要加班完成急件。“上色之后的照片需要晒干,最多的时候,照相馆的院子里能挂200多张,就像晾衣服一样。”陆世芹说,为了给照片加速,在三伏天里,她们经常会把照相馆的电风扇拉到院子里,对着尺寸大的照片扇风。

  “结婚照、参军照特别多,我曾经一天上过145寸,差不多40张照片,几乎8个多小时没动地方,下班之后眼睛花得不行了。”陆世芹说,为了加快上色速度,上色师们偶尔还会组成临时“流水线”,就是年轻上色师负责上人脸底色,水平较高的负责上眼睛、嘴唇等关键部位,即便这样,上色师们还是会因为工作量太大而应接不暇,甚至闹出过笑话。有一年国庆节前,照相馆接到一单大活,十几天的时间,40多位师傅天天忙到六七点钟,一天晚上一位师傅的家属打电话反映,这位师傅“失踪”了。经过一番寻找,大家才发现原来这位师傅因为专注干活,被锁在了加工车间。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