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国家非遗”带进校园-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风筝魏”第四代传承人魏国秋

他把“国家非遗”带进校园

2019-07-23 08:24:48  来源:北京晚报

孟环   摄

  国家级非遗“风筝魏”第四代传承人魏国秋,在上世纪80年代离开了工厂“风筝车间”,回归了传统手艺人的身份。从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到他本人及他的独子,近140年的传承,手工风筝在他们一代代人手中被赋予了厚重的文化生命。经历过鲜花、掌声和认可,也经历过下岗、病危、彷徨,是金子始终会发出光芒,带着他精雕细琢的手工风筝,魏国秋进入新的社会发展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如今,年届花甲的他还忙于把这项传统文化技艺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校园里的青少年之间。

  从小练就一身技艺

  上周五,在魏国秋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魏国秋父子二人。“从小,我的眼里看见的就是爷爷、奶奶、爸爸他们在做风筝,小时候没有玩具,五六岁开始,我会买小人书自己画书里的人物,还有就是做风筝,一学习做风筝就很兴奋,可以一天不吃不喝去完成一个风筝作品,有自己做的风筝当玩具,在小伙伴中特别有优越感。我有个亲哥哥,他不喜欢风筝,就没有学。”魏国秋告诉记者:“我老太爷儿时是去扎彩铺学艺,后来做风筝特别厉害,他做的十丈长的蜈蚣风筝,让他名气大振,当时的朝代,民间和皇家都知道他做风筝技艺高超。风筝的技艺,一直传承到上世纪60年代我父亲那会儿,我和父亲都在工艺美术厂的风筝车间工作过,为国家创汇做出了贡献,那时候作为工艺礼品中的精品,出口到国外,都是供不应求。我在风筝车间做了五六年,24岁的时候离开。”

  谈及自己做风筝的生涯,魏国秋滔滔不绝,他强调做风筝需要耐得了寂寞,心细、心灵手巧那是必需的。魏国秋说他从小就最喜欢“瞎捣鼓”,拆开玩具再装上,修理缝纫机、手表等等都是拿手,“七八岁就用刀子用火的,比如把整个大筒状的竹子,劈成头发丝细的竹丝,还要拿火烤煨竹子,做出风筝的立体骨架。那时候经常割到手,但不娇气的我从来也没留意到这些,一心琢磨怎么把风筝做轻,绘画美,让它飞得高。”

  记者了解到,“风筝魏”风筝制作技艺,始创于1892年。1915年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84年被国家轻工业部定为中国78项著名民间艺术项目之一,2008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魏国秋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

  “风筝魏”风筝的制作,在创意、设计、选料、扎架、彩绘、裱糊、总装、试飞等技术流程操作上,十分讲究,对竹子选用及高温处理非常严格,毛竹必须是四川、福建那边5年以上的,风干后分割,密度很大;在骨架扎制方面,采取打眼扣榫的方法,可以拆、散、折、叠,后期完全不用其他材料拴接;在彩绘上采用“退晕法”,达到了色彩鲜艳、造型逼真的效果。因设计精心,“风筝魏”风筝既可放飞娱乐,又可观赏把玩,所以一直广受人们喜爱。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