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兆娥:剪出万千气象,唱响奋斗之歌-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伏兆娥:剪出万千气象,唱响奋斗之歌

2019-08-22 08:18:48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来宁夏,给心灵放个假。”落地宁夏银川河东机场的游客很容易被这句旅游宣传语所吸引,他们中很多人会选择到位于银川郊外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参观游玩。除了领略西部好风光和沧桑的历史感,许多人还会慕名来到景区内的伏兆娥剪纸工作室,留下一张特别的剪纸肖像作为纪念。

  伏兆娥1960年出生于宁夏海原县一个小村庄。受母亲熏陶,她自幼喜爱剪纸,很早就显现出剪纸的天分。没有样品,她就把家里能找到的香烟盒、报纸上的图案、照片剪下来,贴在墙上细细揣摩。从碗筷、水桶、铁锨等简单的器物一直剪到蝴蝶采花、公鸡打鸣等复杂的花样。渐渐地,左邻右舍都称赞伏兆娥剪得好,村里谁家结婚,都要找她剪一对喜庆的洞房窗花。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家庭条件困难,伏兆娥没能念上大学,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剪纸。从参加中华剪纸函授中心的学习,到结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继而被吸收为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员,这期间,刻苦钻研的伏兆娥创作了不少表现家乡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传说的剪纸作品。

  伏兆娥常说,剪纸是她这辈子最大的事,自己也一直把钻研剪纸技艺当作毕生的奋斗方向。1983年,伏兆娥以自己开小饭馆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剪纸作品《饭馆春风》,并发表于《宁夏日报》,从此名声越来越响。1996年,她为一部电影制作的剪纸作品张贴在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被知名作家张贤亮发现,随后她便接到了到影视城为游客剪纸的邀约。

  回忆起这段机缘,伏兆娥记忆犹新。“当时我家开的饭馆没有电话,对面旅社的一通电话铃声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伏兆娥说。接受邀请后,伏兆娥从海原拖家带口来到银川,在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为游客剪纸,一待就是22年。

  随着“刀用废了几百把,剪过的红纸能拉满一汽车”,一间工坊兼宿舍的瓦房变成了伏兆娥剪纸工作室。作为一名从山村走出来的民间艺术家,伏兆娥的剪纸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质朴的个人风格。她涉猎广泛,名著中的人物、生活中的人物原型,甚至景区中的一物一景都成了她创作的灵感源泉。人生轨迹的变化,加之不停的学习与思考,让伏兆娥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创作出《回汉一家亲》《回汉人民奔小康》《永久和平》等多套礼赞和谐社会、表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剪纸作品。

  凭“一把剪刀一张纸”走过半个世纪的伏兆娥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她表示,每次为景区游客剪完肖像,自己都会留一张底样。“回到家琢磨琢磨,哪里剪得不到位,哪里还有进步的空间。”她说。22年来,伏兆娥为游客剪了10万余幅肖像,在这一过程中剪纸技艺大大提升,幸福感、获得感满满。

  2018年5月,伏兆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如今还担任银川市文联、宁夏回族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行政职务。“收徒65人,建立村镇技能站点30个,开设社区非遗传承点10个,开展技能培训100期共计4000人次。”一连串数字背后折射出伏兆娥这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传承剪纸技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道路上的不断探索。

  “置身宁夏这片广袤的黄土高原,伏兆娥用一双敏锐的慧眼、一双神奇的双手,创作出大量群众喜爱的剪纸。”正如张贤亮生前对伏兆娥的评价,伏兆娥深爱剪纸这门民间艺术,也正因为对家乡和人民的热爱,她唱响了一支不平凡的人生奋斗之歌。(连晓芳)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