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妈妈”巧手绣出美好生活-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非遗助扶贫,既能照顾家里又有收入

“回家的妈妈”巧手绣出美好生活

2019-11-20 08:33: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初冬的清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龙潭镇龙门村家家户户的屋头陆续升起炊烟,静谧的苗家村落在烟火气中热闹起来。早饭过后,孩子们结伴上学,妈妈们则陆续赶往村办企业——花垣县新亮点服装有限公司。

  42岁的刘世红是这些妈妈中的一员,这是她自深圳返乡的第4个年头。“如今既能照顾家里,每月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这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刘世红感慨。这都得益于当地开展的“让妈妈回家”非遗扶贫项目。

  家门口就业 3000多位妈妈回乡

  在湘西,有3000多位“妈妈”和刘世红一样,在非遗扶贫中露出笑容。笑得更灿烂的是“让妈妈回家”非遗扶贫项目发起人——花垣县石栏镇文化站站长麻正兵。麻正兵是湖南“最美基层文化人”,虽然双手齐腕而断,却身残志坚,始终身体力行推动着苗乡的文化发展。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麻正兵在一个村口看见一个小男孩在瑟瑟寒风中眺望远方,孩子身上的衣服和脸都脏兮兮的。麻正兵问孩子在干什么,孩子回答说“我在等妈妈回家”。花垣长期以来就存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状况。“要想让打工的青壮年返乡,首先要让他们回到家乡有钱赚。”脑海中始终萦绕“小男孩在村口等妈妈”那一幕的麻正兵说,他一直琢磨着能做点什么去改变这样的局面。

  身为文化站站长,熟知当地文化资源的麻正兵瞄准了苗绣等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织绣技艺。他一方面走访技艺精湛的绣娘,劝说外出打工的妇女返乡,并组织她们免费参加技能培训;一方面四处跑市场、接订单。麻正兵还给这个项目取了一个温暖的名字——“让妈妈回家”。

  自2016年启动实施以来,在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让妈妈回家”项目覆盖湘西8个县市,涉及苗绣、土家织锦等多个非遗项目。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培训绣娘、织娘上万人次,累计吸引3000余名妇女返乡就业,让近2000个家庭的孩子过上了妈妈在身边的日子。

  企业化运作 带动非遗扶贫长效发展

  如今,花垣的妈妈们不仅能天天回家与孩子团聚,她们的织绣技艺也愈发熟练,吸引相关订单、实现收益源源不断涌入花垣。

  在花垣县石栏镇子腊村,当记者见到苗绣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龙老香时,她正带着2位绣娘绣制一套苗族新娘装。“现在这种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很受欢迎。”龙老香介绍,“像这样全手工刺绣的新娘装,一套需要3个绣娘用2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平均一套能卖1.2万元。目前我们有6套订单。”

  龙老香是第一批响应麻正兵号召返乡的绣娘之一。回来后,她与龙志银、龙桂兰等10名绣娘在子腊村成立了花垣县石栏镇精准扶贫苗绣苗服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让妈妈回家”项目的首创企业,该公司采用合作社式的经营模式,10位发起人每人带8名至10名学徒,一边进行培训,一边开展生产,并由公司接订单,派发给分散在家的绣娘生产,再按件取酬。“如今,公司已经吸纳300多名绣娘,其中技术较好的绣娘有170多人。她们长期有活做,每月收入超过2000元。”龙老香说,“去年夏天,我们与盼盼门业签订了生产苗绣工艺品的合同。目前,我们累计制作了5000余件,总收益有70多万元。”

  机器规律的轰鸣声、流水线上忙碌的身影……花垣县新亮点服装有限公司内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吸纳更多的妈妈返乡就业,今年4月,我们成立了这个村办企业。除了苗绣订单,我们也承接外贸服装订单,希望在做大服装市场后再通过苗绣来提升服装的附加价值。”龙门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刚介绍,仅今年7月,该公司就完成了销往欧美的5000件带有苗绣元素的衬衫订单。该公司已吸引了周边3个乡镇的157位工人就业,并辐射到分散在家工作的绣娘100多人。

  通过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村办企业、合伙企业等多种形式的企业发展,花垣成功带动了苗绣扶贫产业的长效发展:有的企业瞄准外贸订单,有的企业抢抓张家界、凤凰等周边旅游市场,还有的企业在北京、山东、长沙等地设立销售门店,这些都为返乡就业的妈妈们带来收入。

  引资引智 提升非遗产品市场竞争力

  以少数民族织绣为代表的湘西非遗产品正愈发受到北京、上海等地企业的关注。这些企业带来了时尚的创意设计理念,也带来了灵活的市场思维。

  今年8月和10月,上海君韬皮革制品有限公司总裁胡苏芬两次深入湘西考察当地非遗情况。尤其是在10月的考察中,她带着设计师一待就是20多天。“我们走访了花垣县、龙山县等地,考察了多家非遗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作坊,并与多位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胡苏芬说,“湘西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富。在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当地绣娘、织娘队伍如今已初具规模,缺乏的就是科技创新理念与市场思维。”

  胡苏芬计划明年首先在湘西建立生产基地。“在上海研发非遗衍生产品,湘西基地则负责生产。此后,我们将逐步实现线上运营和产品研发的本地化,进而带动当地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其中,通过创意设计驱动非遗产品形成品牌价值。”胡苏芬说。

  湘西当地参与到非遗扶贫的知识青年大有人在。34岁的石菊老家在花垣县石栏镇油麻村,自中南民族大学动画设计专业毕业后,石菊曾在湖北、上海等地工作,去年她带着孩子返回家乡,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在她的母亲、苗绣县级传承人龙文芝创办的油麻古堡寨苗绣苗服有限公司工作。她表示,自己正结合专业知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设计打样和市场调研上。

  湘西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刘世树介绍,为推动“让妈妈回家”非遗扶贫项目的长效发展,提升湘西非遗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在扶持发展本地企业的基础上,湘西正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工作。“目前,北京首创集团、湖南荣智文化创意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深度参与到湘西非遗的产品研发、传承人培训和品牌推广等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刘世树说。(张玲)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