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西兰卡普走出土家山寨-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为传统民间工艺注入现代气息,田若兰

让西兰卡普走出土家山寨

2019-11-20 08:51:19  来源:湖北日报

 

田若兰介绍西兰卡普如数家珍。

  “期待有一天,西兰卡普能像‘波西米亚’一样,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国民族风。”

  11月10日,在湖北恩施州土家山寨织锦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田若兰在教当地妇女织土家族民族工艺西兰卡普,岩墙花、梭罗丫、粑粑架……不同颜色的棉线通过织锦机,编织出独具土家特色的图案。

  “西兰卡普”是土家语,意为“土家织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有两千多年历史,2005年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田若兰是西兰卡普传承人。

  “西兰卡普的纹样是土家文化的记录方式,听老师傅说,西兰卡普原有400多种图案,流传至今只剩100多种。”田若兰说,作为土家族人,她有责任将其传承与弘扬。

  2007年,田若兰回乡创业,四处拜师学艺,并请来老师傅在宣恩县开办土家织锦培训班,自己也成为学员之一。

  经过苦学,她成功掌握了西兰卡普的手工技术。一年后,她设计出第一款土家织绵时尚女用包,改变了千年来西兰卡普包的单一款式,并受邀参加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博览展,向世界展示土家工艺文化。

  传统斜织机,需要人坐在机器里,将机器部件绑在腰上,人随机器一起联动,才能分层织锦。这样,学起来很难,做起来也累,能坚持下去的人很少。

  “机器操作能不能简便一点?”她动起了脑筋。

  整整一年改造、试验,2012年,田若兰成功研发出新型立式织锦机,并获得国家专利。原有的传统核心“通经断纬、反面挑花”工艺不变,最难的分层改成了机器踏板,人不用坐在机器里。

  “以前用斜织机要学一个月,现在10分钟就可以学会了。”田若兰介绍,因为学起来简单便捷,新型立式织锦机已成为武陵山区多所大中专院校的示范教学器材,西兰卡普的传播又往前迈了一步。

  工艺周期长是传统工艺品市场转化率低、普及率低的重要原因,提高西兰卡普的生产效率一直是田若兰追求的目标。

  2014年,她又与湖北民族学院共同研发土家织锦智能织造机,从传统纺织到智能数据编程,田若兰啃下了不少“硬骨头”。

  “《纹织CAD原理及应用》就像是‘天书’,各种数据参数,一开始请公司里设计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教,他们也都说看不懂,但我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这样,她早上起来学习一个多小时,睡觉前再研究到深夜,抱着这本书睡了大半年,总算迈出了智能制造第一步。

  如何将不同的线股、颜色转化成具体的数据,需要不断试验。“传统手工可以用无数种颜色,但机器只能用7种颜色,就需要不断调试数据编程,不断更换颜色搭配。”田若兰将西兰卡普最具代表性的“48勾”作为制样,80多次反复调试后终于成功。相对于手工制造,智能织造机的生产效率提高了近百倍,还能织各种民族织锦和图案。

  如今,五星级酒店、民宿客栈、特色餐厅,越来越多的地方采用西兰卡普进行装饰,公司产品远销青海、广东、江苏等地。

  “一方面仍保留传统的棉织机纺织工艺,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制造将西兰卡普推向世界。”田若兰说,她正在研究让西兰卡普织得更薄,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让西兰卡普成为流行文化。(王婧 徐军 向雪琪)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