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甘坐冷板凳 当好“小裁缝”-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古籍修复:甘坐冷板凳 当好“小裁缝”

2019-12-06 08:57:13  来源:新华日报

  21岁的王智逊是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在一节专业课上,他正为几张民国的书页进行修复。历史的长河中,一些古籍经历了社会动荡、兵火摧残、岁月侵蚀、虫蛀鼠啮等,大多已经破旧不堪,岌岌可危,王智逊要做的就是把它们修复如初。

  修复过程繁琐而复杂,先要对古籍“把脉问诊”,了解它的破坏程度,再来准备纸张、糨糊等材料。补洞是在书页反面进行,王智逊先用毛笔蘸上稀释过的糨糊涂在破洞周围,然后拿出准备好的宣纸蒙在上面,轻轻按平,再用另一支毛笔蘸上清水,在糨糊的痕迹上刷一遍,撕掉多余的宣纸。

  补洞结束,王智逊还要把这些书页进行脱裱、装订、线缝等工作,这样才能做到“修旧如旧”。他说:“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每一步都要屏息凝神,因为一个不在意,这些书页可能就被大一点的呼吸吹跑了,之前所有的工作全部付诸东流。”整个修复过程就像医生做手术一样,王智逊也有自己的“手术刀”,镊子、毛笔、排笔、锥子、棕刷、喷水壶等修复工具共计20多件。

  “我是南京人,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浩瀚的古籍资源,我从小就对这方面感兴趣,而且这些古籍都是国家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青年人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高考填报志愿时发现我们学校这个专业非常好,就义无反顾地报考了。”王智逊说。

  现在,南京的高校中只有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莫愁中专开设该专业。2004年,在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的支持下,金科院创办全国第一个大专层次的古籍修复专业,并根据社会需要,又承办了古籍修复本科专业,开展高层次修复人才培养。

  我国现有古籍约5000万册,其中50%的古籍需要修复。金科院像王智逊这样的古籍修复专业在校学生有260人左右,他们需要学习目录学、版本学、书法篆刻、书画装裱等课程,每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杂家”。“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我们采用模块化结构,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模块课和拓展类课程‘四大模块’组成,同时积极引入‘教学外置’模式,充分利用南京的图书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和教育情景,实现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该校人文学院古典文献专业副教授葛怀东说。该校与南京图书馆联合打造古籍编目、版本鉴定、古籍数字化等方面的特色专业基地,并聘请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的专家传授修复与装裱技能。

  古籍修复工作单调枯燥,且十分辛苦,修复人员要“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还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据统计,现在全国从事古籍修复的工作人员不足百人,年龄大多在40—50岁之间,而金科院“90后”王智逊们,早已矢志不渝,甘坐冷板凳,为古籍“续命”。(刘鹏)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