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导新时代艺术审美理念(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高端访谈

书法当随时代

创导新时代艺术审美理念(组图)

2019-06-27 08:53:10  来源:杭州日报

  原标题:童亚辉: 书法当随时代 创导新时代艺术审美理念

  记者:您学习书法40余年,其间接触和欣赏过的书法作品无数,您认为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一件好作品?

  童亚辉:一件好的作品,首先要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符合美的发展规律,必须是雅俗共赏的。现在很多艺术家的艺术审美受到西方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影响,从客观走向主观,从主观走向本体,更多的创作是表现艺术家自己的一种性情或者感受,而不大关心普通百姓是什么感受?是否欣赏得了?一件作品往往需要通过艺术家特有的艺术语言或创作意图解释,观众才能看出一点“门道”。圈子里可能有人叫好,但大众并不“买账”。这其实是一种自娱自乐。比如为社会广为诟病的“丑书”现象,创作者认为是大美,但是普通大众却并不认为是美,普遍看不懂,想不通,不接受。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一些问题:艺术作品的“美”究竟谁说了算?艺术作品创作出来是干吗用的?不管是书法、绘画,还是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如果不能愉悦人的心情,获得美的享受,而是需要一个很高的门槛或者经过特有的训练,才能被大众看懂,那么这对于艺术审美的引导就出现了偏差。音乐也是如此,欣赏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并不是需要人人都懂乐理知识。我们的艺术作品,不是给少数懂的人或者极少数被训练后的人欣赏的,艺术作品要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它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它同样是社会正能量的一种传播形式。作品的艺术欣赏性我觉得应该具有普及性,能够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艺术家有责任守好这个艺术的“初心”!

  记者:艺术家如何才能创作出符合社会大众审美标准的作品?

  童亚辉:一个艺术家要创作好一件作品,一定要能被大众所欣赏,即专业领域认为此作品是有功底,有突破的,而这种突破之美,又是符合大众审美和艺术之美发展的基本规律。我觉得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之前,要处理好三方面关系或者要感悟透这三种关系。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老祖宗讲的“天地之道”“道法自然”,人首先要了解自然,明白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谓顺。在创作时,也必须符合这样的规律。第二,人与自己的关系。我记得齐白石有方印章叫“身与心为敌”。说明人要处理好身心和谐关系是不容易的。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社会大量的心灵鸡汤,其实就是为了协调身心的一致,一个艺术家如果经常处在一种“想不通”的痛苦状态中,不能说服自己,愉悦自己,那么如何去正确表达艺术,传播正能量!第三,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众多的人构成了社会这样一个客观世界,这不是自然的客观,而是人为的客观。所以,就需要我们去了解社会的主旋律是什么?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什么?在这个社会里艺术所激发出来的人性化的东西是什么?这样才能创作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艺术作品,这样的艺术作品才会接地气。处理好这三个关系,本质上就是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分子,对处理好前两个关系问题不大。然而,第三个关系,恰恰是需要当代书家高度重视的,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如何才能激发出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大众共同的审美共鸣,否则就是曲高和寡、自娱自乐。孤傲不驯、孤芳自赏都不能创作出雅俗共赏的好作品。我觉得,这是当代书家需要引起重视的。

  记者:在书法艺术中,您觉得当今社会还需要重视的是什么?

  童亚辉:书法艺术既要看到“法”,更要见乎“道”。在书法的普及和教育中,我们讲的是一个法度或者法规,看重的是作品——这个活动的结果,实际上书法对于大众而言,不能忽视了过程的作用。通过参与这个书写的过程所得到一些美的享受和身心的陶冶,从而提高自我修养。这是大众提高自身素养、锤炼自我的一种很好的载体。而我们在书法普及和教育中,往往忽视了书法书写和训练的过程。现有教育不是从过程中去得到享受,而是通过结果去评论谁高谁低,以至于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书写天赋,因此就对书法失去了兴趣。而书法的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学习过程中所悟到的“道”,是一个吸取文化营养的过程。正如古人所谓“红袖添香”“焚香沐浴”,这就是一种仪式感,即过程。书法艺术也需要有这样的仪式感,在这种规范的仪式里,让书写者对于书法产生神圣感、敬畏之心,而不像现在存在着那种书法只讲结果的功利心态。把书法创作过程纳入书法教育的重要方面,使书写者在学习或在创作过程中陶冶情操,荡涤心灵,这样,书法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文化价值,产生更深远的社会影响。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