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向阳:“遗貌取神”贵在人文-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高端访谈

叶向阳:“遗貌取神”贵在人文

2020-04-28 09:29:42  来源:杭州日报

《喜上眉梢》

《吉祥图》

《雄视》

  叶向阳,出生于1949年,浙江丽水人,长期从事基础美术教学,任小学高级教师,曾多次被教育行政部门评为杭州市及区优秀园丁。浙江国际美术交流协会理事,浙江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浙江省钱江书法研究会理事,浙江现代画院会员,杭州市美协会员,杭州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杭州市钱塘书画研究社理事,上城区美协理事等。

  他曾是知识青年,爱好文学,善写艺文评论;他是教坛名师,辛勤耕耘,几十年育人无数;他也是国画家,长于花鸟,钟情于营构田园山水。“画画是我一辈子最重要的事,从未懈怠。”叶向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为名利,兴趣促进我追求理想境界。做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书画家,这是我的理想,并且将会一直坚持,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艺术典藏:叶老师曾是知青,下乡归来后一直从事艺术教学工作,一路走来,桃李芬芳。在中小学的艺术教学生涯里,您如何将艺术的热情传递给孩子们?

  叶向阳:在我做知青的时候,当年全国教育界劳模李承龙校长看我会画点小玩意,就把我从农场调回学校做了孩儿王,从事基础美术教育,一干就是三十年。进学校后,我补学文化知识,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教师,并多次被评为杭州市、区优秀园丁,其间甜酸苦辣,只有我们这代人才有体会。

  教学分成教和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相长。基础教学的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没有高深的绘画理论,更没有陈规陋习,在创作时往往是现实和理想的结合,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其作品中显现是人的天性、天真、天趣,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就是保持孩子的天性。启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欣赏、想象能力,更是让孩子保持绘画兴趣,其实学生的兴趣是任何老师都不能替代的。例如,有一次指导学生创作《我们的校园生活》时,一个学生竟然画了一个大鸟笼,把他自己关在鸟笼里画画,他用孩子的视角和笔触,大胆真实地反映学生迫切希望走出教室、减轻课业负担的愿望。后来,这幅画在全国儿童画竞赛中获得银奖。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更收获了纯真的师生情义,虽称不上桃李满天下,但许多学生几十年过去了至今和我还经常通讯联络。

  艺术典藏:您出生于书香之家,艺友众多。与艺术名家交往,也是中国画学习切磋、技艺提升的重要传统。在数十年间,对您艺术生涯影响重要的人和事有哪些?

  叶向阳:我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父亲生前曾在浙师大任教,母亲是一位小学老师。他们都不从事书画教育,但家里却有许多关于诗书画的藏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农村时条件十分艰苦,繁重的农业生产后,一有空余只能取些废旧报纸或者一些大字报的边角零料来涂涂抹抹。没有老师,没有辅导教材,完全是自己凭着感觉在画画。

  王霞宙先生是湖北艺术学院教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住在杭州女儿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他。王先生一生从事国画教学和国画创作工作,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副主席。我认真求学,王先生不拘一格地教授。没有课堂,没有教具,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在窄小的餐桌上进行。他不仅是我学画的启蒙老师,也是教我诚实待人,勤奋学习的人生导师。特殊的年代,一个小知青和老画家就这样成了“忘年交”。

  另一个影响我的,就是书画家丁茂鲁先生。当年,我还在农场做知青,通过知青朋友认识了丁老师。农场放假回杭州我经常往他家里跑,丁老师每次都是热情接待,认真给我讲画改画,不厌其烦。他会拿一些作品和资料让我临摹学习,师母还时常给我倒水喝,这些情景几十年过去了,依然历历在目。我一向很敬佩丁老师的绘画水平,经常借一些作品去农场临摹。有一次,我借了他十几幅作品去农场临摹,不知怎么路上给弄丢。画家视作品为生命,当我忐忑不安地向丁老师致歉时,他却十分大度地说声,丢了,找不回来也就算了。这些事都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每每想起我依然很感激和内疚。

  在我学画的人生中,还曾经遇到过不少好老师,如葛德瑞、李伏雨等,他们对我人生的启迪和帮助都很大。遇到好导师确实是人生一大幸事,他会让你学知识学做人,让你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艺术典藏:叶老师善画花鸟,尤擅雄鸡,近来也涉猎山水题材,兼工带写,逸笔草草,颇具神采。在您看来,如何勾画心中的清雅花鸟或秀丽山水,表达出独特的人文趣味?

  叶向阳:我喜欢画一些花鸟,尤其喜欢画雄鸡,偶尔也画画山水,只是试图表现出一点人文趣味。人文趣味就让人联想起“文人画”。通常“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泊名利。

  可能受这些传统文化影响以及启蒙老师的教诲,我创作的许多题材花鸟较多。这类花鸟画可以托物言志,借物寄情,和传统的“文人画”相似。在最近防疫宅家期间,我创作四尺整张的墨竹画《竹报平安》,表达对抗疫一线将士平安凯旋的衷心祝愿。该画多次在浙江美术网等多家网络展上展示,并刊登在《中华传统文化》杂志上。雄鸡也是一个传统题材,我希望把鸡画得洒脱夸张,企图从中寄托一点自己的情思。近期,我创作的《除害颂吉祥》图,通过公鸡啄食害虫来表达自己希望扫除害人病毒,保障大家健康吉祥平安,该画亦刊登到《生活与健康》上。

  我算是一个教书匠,学习的专业是汉语言专业,喜欢写作也喜欢画画,还记得当年的毕业论文就是选择了写扬州八怪的郑板桥。郑板桥的创作理念对我的艺术创作及书画评论都有很多启迪。如郑板桥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这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而达到“遗貌取神”。爱屋及乌,我偏爱书画历史及书画理论,平时经常写一些关于书画方面的散文和评论,为多名知名书画家写过评论。我有许多散文、评论在《浙江日报》《杭州日报》《古今谈》等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在业内有一些影响。

  退休后,空余时间多了,我经常参加一些书画院公益活动,到海岛、军营、警营、山村、敬老院慰问,无偿捐赠自己的画作。前段时间,我的作品还和杭州市老年书画家协会的同仁作品,通过杭州市卫健委献给了抗疫一线的单位和医护人员。在我心中,这些公益活动和无偿捐赠,才能真正体现人文趣味和人生价值。(陈友望)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 衍生品

    文创人寻找灵感的乐土(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