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明:篆刻技艺 “不入迷 难出奇”-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企业丹青

张小明:篆刻技艺 “不入迷 难出奇”

2020-03-12 09:14:10  来源:杭州日报

篆书 不忘初心

篆刻作品 兰亭序

  中国印,方寸之间,自有天地。张小明,四十余年来刀耕不辍,其篆刻追踪秦汉,并蓄西泠诸家,兼收浙皖各派,他在传承中迭出新意,使自己的篆刻艺术显现出自然、大气、敦厚、古朴的特性。最近,张小明接受了艺术典藏记者专访。

  艺术典藏:杭州是印人心中圣地,篆刻妙手如云。作为杭州印人,您刀耕不辍四十余年,大印小印,秦篆汉隶,信手拈来。您的篆刻之路有何不同,篆刻风格经历了怎样的沉淀,有哪些重要节点?

  张小明:我的篆刻之路是学习、研究、实践、提高和创新的漫长过程。

  第一是爱好,我从小喜欢中国文化,尤其是书法、篆刻和绘画。古人说“不入迷难出奇”,自己喜欢篆刻艺术,有了喜欢就会废寝忘食去学习、研究和实践,刨根究底去摸清篆刻艺术的来龙去脉,了解中国印章的起源、门类和发展史。

  第二是要清楚“印从书出”,先有文字才有印。书法、绘画是篆刻的基础。年轻时我临摹了中国古代书法大家的作品,充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搞清篆刻书体灵魂及印章风格,就能把握传统精髓。古代留下的篆法秦权,砖铭瓦当和钱币、封泥、古陶、石刻碑帖及古玺秦汉印印谱。后隋、唐、宋、元和明清各文人加入篆刻流派并系统加已临摹学习,古为今用及把近现代大家,浙派西泠八家,如有代表大家,吴昌硕(石鼓文入印);王福庵(秦小篆细朱文入印)丁敬(汉摹印篆入印)邓石如、徐三庚、赵之谦、邓散木齐白石等,都有自己个性书体,对照学习,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反复学习并创作。

  第三是从古代玺印入手,研究中国的印学史,尤其从秦印入手,熟读汉印(汉印以汉简文字入印),因为汉代印章成为文人墨客、普通百姓的印信。

  第四是拜名家为师,虚心请教,提高自己的艺术涵养和水平。

  第五是创新。我在创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主题,创新方法、创新印材、创新主题,古为今用,活学活用,服务社会,传递正能量。不同的篆刻内容有不同书体、不同印章、不同的款式、不同的风格面貌,在传统精华上更进一步发展创新,使作品不做作,又自然灵动,创造出有生命不同的篆刻艺术风格作品。

  艺术典藏:篆刻讲究刀法、字法、章法、笔法,在您心中,篆刻的艺术境界重在何处?在实践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让艺术效果凸显?

  张小明:篆刻是书法、绘画的结合,是“铁笔书法”。印面讲究的章法,轻重、虚实、疏密、呼应等等关系各得其宜。镌刻讲究刀法、笔法,运刀就是运笔,字法、章法、笔法和刀法必须完美的统一,最终落实在“和谐”二字上,作品有时代精神又有个人情感风貌,或秀丽、或古朴、或敦厚等,还必须具备精、气、神,这样才能达到篆刻艺术的最高境界。

  艺术典藏:您的许多篆刻作品,如“兰亭序”“心经”经典文化传承系列作品,设计精巧,书刻奇妙,藏家喜闻乐见。让优秀文化在篆刻中的多样化表达,润物无声,您费了哪些心思?

  张小明:篆刻艺术是最古老的艺术,印材和工具基本不变,只有反映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中国的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尤其篆刻艺术,如何从简单的印信变为雅俗共赏的篆刻艺术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创作的“兰亭序”作品,材质选用自然形朱砂石片(萧山当地产石),以秦小篆印和铁线小篆全文阳刻,并用单刀阴刻作行楷,作品可立面观赏,是一件印、书法、碑刻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作品,也是古代篆刻作品没有的表现形式,是单一印章传统向综合篆刻艺术发展的探究,拓宽了篆刻艺术天地。

  我创作的“心经”是根据自然形的石材,印钮与印篆内容是相互呼应,佛手荷花都是佛教内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字用博古纹法作印钮装饰,再雕成一本经书的图案与两只佛手荷花结合在一起,形式和内容为一体,让人看了更加美观,修眼养心!印章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篆刻艺术一定要有新的思路与时俱进,一枚印章,不光是下面雕刻一个实用名印章或一枚有诗意的闲章,更需要有“诗情画意”来表达印章内容可欣赏,才是我们当今发展的方向,

  艺术典藏:作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您对篆刻材质和工艺有哪些独到的领悟和创见?印宗秦汉固然重要,您认为今日的篆刻家如何才能使这门艺术更好地在传承中突破?

  张小明:工艺美术是以美术工艺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物品,中国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我主要从事篆刻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必须有这个基础才能创作时“因材施艺”不同材质及不同形状来选择不同题材,这个很重要,不是一刀切,要有所选择构思加以美的创造,比如用不同的材质来作篆刻艺术,材质形状色彩,上面雕刻印钮适合那种题材,有方形、圆形、长方形、自然形等,首先考虑那一类,不同内容有不同美风格。用“诗情画意”来表达美较合适,作品才有新意。民间有一句叫“巧夺天工”。 “印宗秦汉”这是篆刻入门途进的祖师有了这个基础,也就掌握了传统印篆(摹印篆),但光学会了这一点只能说是传承。

  篆刻艺术,传承与创新也是相辅相成的,它体现继承传统应注意尊重篆刻历史文脉,保持篆刻艺术的历史延续性,又能展现出当今的时代风貌。继承传统需要有一个理解、消化的过程。在继承篆刻艺术的传统和体现地域特色,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抄袭古代篆刻大师的艺术风格、款式,而是在充分领悟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新的观念和风格从内容、意趣、流派、刀法、篆法、边款等方面进行再创造,在此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达和创新。叶一苇先生提出篆刻作品必须要有“古法、笔情、刀趣、新意”四者熔合为一,非常明了地说出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创新中继承,传统文化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这样的继承才有价值,才能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随着时代变迁和观念的更新,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交流和融合,篆刻家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保持本身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从不同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富有文化意味、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的篆刻作品来。

  传承与创新还须有篆刻家当代观念和服务理念,篆刻艺术要服务当今社会,起到“正能量”的作用。艺术只有紧随时代,不断从生活中吸取生命的营养,不断发现新的创作领域、新的创作题材,才能产生新的创作灵感,产生新的表现形式,服务社会、服务受众。篆刻艺术从战国古玺,到秦印、汉印,逐渐突破了原有的信用凭据功能,被文人墨客当做文学、书画之外又一抒情表意的艺术载体。当今社会篆刻内容,必须是弘扬传统文化,歌颂祖国繁荣昌盛,符合人民审美的要求。书法篆刻艺术既要以文字、绘画、美学等作为知识基础,同时也要以美术、工艺、设计等作为技术支撑。篆刻艺术要有画的境界、诗的境界、更要有书法的境界,这样才会有篆刻家的思想境界。篆刻家要有当代观念,一切当代的优秀作品都是历史的长期积累、发展、扬弃、变化而成的,当代创作中贮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而当代篆刻在后人眼中又成为历史,所以我们立足于当代的审美立场,去发现、认识、汲取历史的遗存,从而创作出适应当下审美需要、审美环境和审美心理的书法篆刻艺术。(陈友望)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