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雪村:我画文人故居,因为感念他们(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业界大师

罗雪村:我画文人故居,因为感念他们(组图)

2017-11-03 09:06:55  来源:文汇报

罗雪村在阿赫玛托娃故居写生

罗雪村画文人故居图:成都李劼人故居

山西沁水尉迟村赵树理故居

牛汉书房

北京八道湾鲁迅故居

罗雪村

《我画文人故居》罗雪村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读者问,也自问:怎么画起文化名人故居?因为那是文化名人住过的地方?想想不都是。

  我画访的第一幅文化名人故居是作家萧军故居。那是1987年初冬的一天,我到北京什刹海后海北沿鸦儿胡同6号萧军家。当时我对萧军并不了解,但知道萧红。1981年我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期间,很多学生都迷萧红。那天我把“萧”写成 “肖”,惹萧军不屑,跟我讲京剧《打渔杀家》里的萧恩什么的,也许他跟萧恩秉性有相似之处?我看他家带圆拱形木格窗的小楼很入画,就拿铅笔画起写生。快画完时,萧军下楼来,在我身后看了一会儿,说画得有质感,问能送他吗?“当然。”我没加思索,画的画能让人家喜欢我自然高兴。其实也舍不得。几天后我又去重新画了一张。萧军夫人王德芬曾写过一段话:“我和萧军都非常喜欢这幅故居雪景图,萧军生前把它放在书桌上,他对这座居住了几十年的小小的海北楼充满了感情。”多少年后,萧耘说她对画中那个挂在树上的信报箱很有感情,那是他父亲亲手做的,还亲笔写下“萧家”两个字,每天她父亲都要从这儿拿信取报。可惜萧军去世后他们被迫搬离了,因为混乱匆忙,等想找这个信报箱时,已经没了。

  但那时候我对文化名人故居还没有特别的感觉。

  1994年4月一天。我和《人民日报》副刊老编辑刘梦岚去天津开会,时间还早,她带我去粮店街寻访李叔同故居。在老街深处,找到挂着“李叔同故居” 标志牌的那座旧宅,门楼顶上生着一丛丛荒草。这里就是李叔同1880年出生两年后断续生活了二十年的地方。一位热心住户领我们看了院子里那间“洋书房”,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来常在这间有书橱和钢琴的“洋书房”里看书会友。

  那天,我画了这幅李叔同故居。那天,我想起十年前看过的电影《城南旧事》。还记得从护国寺影院出来,就想一个人在出生和生活了二十年的京城胡同里慢慢地静静地走,回味影片中小英子和同学们唱的那首学堂乐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最后,小英子长大了,秋山夕阳,宋妈走了,小英子和她妈妈也要走了,只留下——“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歌,就觉得身体里有种什么东西苏醒了,在鸽子的哨音中回到旧都,回到从前平和而富有情味的光景,还有几多往事离愁……后来,我知道写这首歌的人叫李叔同。

  多少年后的一天,突然听见母亲哼唱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她讲小时候在北京西单洁民小学念书时就唱过这首“骊歌”,现在八十岁了还记得这首歌。母亲喃喃道:“这歌——真美,现在的人写不出这样的歌了。”

  我就想,一个写出作品让人一辈子不能相忘的人,他生活过的境遇该是什么样子?故居与他的人生又会有哪些勾连?就觉到那座旧宅里的一砖一瓦都透出灵性,从中能读出那个后来成为弘一法师的人,是如何在这座院落里开始悲欣交集的一生。

  就从那时开始,我走上画访文化名人故居的写生之旅。

1 2 共2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