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跃:用文学笔意 开山水新篇-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马汉跃:用文学笔意 开山水新篇

2017-10-25 08:52: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松壑凝烟》 180×49厘米 2017年

《清溪随心》 180×49厘米 2017年

《碧嶂千秋》 180×49厘米 2017年

《溪水人家》 180×49厘米 2017年

《和风清穆》 180×49厘米 2017年

《雨过青山》 180×49厘米 2017年

  在中国的文艺界,马汉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艺术家。他既是一位书画家,也是一名作家。在文化领域,他所涉猎的门类甚广,包括电影、出版、文学、中国画、书法和文化活动的策划交流等。在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等方面,他也做了很多可圈可点的重要工作。

  马汉跃为人谦和,谈话质朴平实而发人深思,坚韧执着而不乏幽默,随性乐观又不失严谨,沉着深邃又不乏浪漫,谈笑间意趣盎然。他对人和世界的热情都洋溢在笑容里,他对文化艺术的赤子之情让人为之动容。几十年积累的深厚文化素养,让他对文化和艺术,有自己独到而自成体系的看法,也开创了他自己的一片山水天地。

  父亲是他成长伊始的灯塔

  马汉跃出生在农村一个非常重视和敬仰文化的家庭。父亲虽然小学未毕业,但却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父亲一直很支持他学习,在其成长过程中,做了很好地引导。父亲教育他从小要励志,将来要有远大的目标和追求,而马汉跃也一直这样来鞭策自己。

  父亲当时在生产队总能带一些诸如《毛主席语录》等书本回来,其中有书法作品的题词,马汉跃看着漂亮,就开始临摹“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人民服务”等字样。除了少量的书,马汉跃家里的报纸从未间断过,父亲把生产队过期的报纸带回家,这些都成为了马汉跃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父亲经常训练马汉跃朗读报纸,要求他读文章必须不假思索、非常流畅地读完,期间不能有任何差错。看似简单的训练,练就了马汉跃眼、脑、口三者的一致性,和对文字的反应能力及敏感度。

  “很小的时候父亲给我讲了中国历史上很多伟大的诗人,小学时期他给我讲鲁迅、讲茅盾、讲高尔基、讲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中学时候,父亲更多的是讲人生和理想。当然,父亲不会空谈概念,他会具体到我的第一个、第二个甚至第三个5年计划,我应该有哪些进步和成长。他让我自己规划,5年一个小目标,10年一个大目标。”马汉跃说,“父亲就是我生命里的灯塔,他不断启发我,为我指引、照亮人生的航线”。

  文化城堡的铸就

  从小马汉跃便养成了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一生受益。高中时期,学校没有图书馆,马汉跃每个星期日早上都去县图书馆借书。一来二往,他对文化的热忱和执着被图书馆的老师看在眼里,索性就直接让他自己进去找书,马汉跃一进去就挪不动脚步了,干脆就带着干粮进去,从早看到晚。图书馆的老师再次被他感动,破天荒地让他自己选书带走,且不限数量,但必须保证到期完好无损如数归还。他用自己的床单当包袱,一次能借20多本,他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尽情地吸收着文化的养料。“当时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了鲁迅手稿的影印本,印刷非常漂亮,我如获至宝,借回去边读边研习他的书法。”提起这件事,他依然兴奋难忘。马汉跃高中期间在县图书馆借阅的书都完好归还,从未丢过一本书。对于图书馆的老师,他一直心存感念,感恩老师对他充分的信赖和大胆的文化放行。

  “我很幸运,在我高中毕业那年的11月份,全国高考恢复。”马汉跃是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也是他们学校唯一被录取的学生,进入了中文系。在大学同班同学里,他也是年龄最小的。遵循着父亲的谆谆教导,他沿着自己的路径和理想走得更加坚定。马汉跃强调,不管我们是否从事与文学相关的事业,阅读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它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饱满、年轻。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