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喊打的学术抄袭为何大行其道?-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人人喊打的学术抄袭为何大行其道?

2018-08-17 08:56:16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近日,一份《关于吉林大学出版社〈中国绘画的艺术探究〉抄袭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思与境偕〉第一章“当代中国画创作现状”的情况说明》呈现在本报记者面前。据了解,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平于2015年出版的《中国绘画的艺术探究》(吉林大学出版社,ISBN 978-7-5677-3735-8)第八章第一节“当代中国画创作现状的分类与辨析”(P142-P151),全文剽窃抄袭张江舟于2010年出版的专著《思与境偕》(江西美术出版社,ISBN 978-7-80749-852-0)第一章“当代中国画创作现状”的内容,抄袭逾万字,且“一字未改”。其实,近年来关于“学术抄袭”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从曾经的博导王铭铭到今天的副院长李平,抄袭事件中不乏著名教授、学科带头人甚至院校领导,缘何如此?难道这仅仅是学术不端?或许不仅于此,正如某设计领域专家所言:“一位优秀的艺术设计师为何只能以专著、论文进行职称的评聘,难道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不行?”这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高校的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制度方面的不完善、不健全问题。为此,本期时评以“学术抄袭为何屡禁不止?”为话题,邀请相关专家展开讨论。

  毫无疑问,抄袭是一个贬义词,它不仅仅是学术道德问题,也关乎作者的个人品行。抄袭无异于偷盗,君子不耻,对于是否构成抄袭,一般并不难分辨。这就如小偷偷了钱财,人赃并获,现金是谁的,项链是谁的,大都各有其主,小偷并不能凭空变出,所以难以抵赖。但学术抄袭也有一定的模糊性和隐蔽性,既有一字不改大段复制粘贴的低级抄袭,也有抄袭者将他人的文字数据改头换面,加上些过渡语或修饰词,删掉几个无关紧要的句子,让查重软件也没有办法。但蛇穿上马甲也变不成王八,这种小伎俩稍加分析其实都不难发现。

  抄袭一旦与学术挂钩,就变得意味深长起来了。一个是令人不耻的下三滥行为,一个是听上去高大上的智慧体现。然而这两个看似云泥之别的概念如今却成了一个紧紧捆绑在一起的热门词汇。偷窃者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相比之下,学术抄袭更加令人痛恨,它一方面道貌岸然,以学术之名行偷窃之实,本质与小偷无异;另一方面,学术抄袭通过一种相对“体面”的方式实现了名利双收,轻而易举地获取和占有了更多利益和社会资源,对那些真正矢志于学术的研究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和不公。

  偷窃行为,普通人尚且不屑,怎么会在具有较高知识背景和教育层次的学术圈大行其道?是什么轻而易举地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羞耻心这条底线?是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使然,还是后天的学术氛围与价值机制的产物?

1 2 共2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