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境之像与言外之意-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化境之像与言外之意

观霍守义教授水墨新作有感

2018-10-09 10:02:15  来源:吉林日报

西藏组画(二)

  雕塑创作之余,霍守义开始重拾曾经驾轻就熟的纸本绘画。这次,他选择了毛笔和宣纸作媒介,以意象的人物作主题,远离对象化的描绘,寻求化境之像的创造和言外之意的表达。化境之像不是现实镜像的描绘;言外之意更是诗性的言说。作为画家的霍守义将西藏作为创作的母题,将个人对西藏的理解和认识当作艺术的精神诉求,绘画形式和语言都服务于此种诉求,一切笔墨形态都是某种言外之意的自觉呈现。霍守义的西藏情结始于其援藏一年半时间里的经历和体验。他没有像猎奇的旅人一样,走马观花式捕捉素材,而是以“生活在此处”的态度来体悟藏区的一切,西藏的风情、风光、历史、宗教、人、建筑和现代景观都内化为画家的心像。画家借物言志,表达化境之像,此像是经过高度艺术概括后的单纯化凝练,是删繁就简后的形式升华,是植根于现实之上的精神符号。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需要画家的专注、判断和不懈探索,其中,既有预设中的必然,又有偶然性的意外。

  霍守义的系列水墨人物作品,以化境之像为追求,旨在表达言外之意。画家通过呈现对象形态的意、势、真、趣实现这一视觉转换。值得注意的是,画家的此意不同于惯常意义上传统中国画的笔意之美,而是强调直接的认知和表现;画面的势也不同于主观概念中的风格学意义上做出来的势,而是画家结合对象因势利导下的真情流露;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真,有区别于自然主义风格的仿真,是画家对题材特征高度概括出来的朴素认知;同样,这一系列作品的趣,也不是当代中国画里普遍存在的情趣,而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追求真相而流露出来的自然痕迹。如果将霍守义教授的这些作品定位为水墨小品显然是不客观的,这些作品超越了中国画小品的情趣范式,画家显然已经将更具力量的哲学追问和思考放置于其中,故此,这些作品已经具有了独立的意义和自足的系统,与当代以水墨为媒介的大多数作品相较,霍守义的作品更显得难能可贵。

  霍守义教授没有进入学习传统笔墨的藩篱,无形中也就远离了笔墨经典语汇对其表达的禁锢。对画家而言,无法之法和言外之意都来自于画家朴素而真诚的体验和精神层面不懈的追问。这正如尼采的那句名言:“强烈的情感会教给你这么画。”作为霍守义教授亲密的同事和多年的好友,在欣喜地看到了他这一系列作品生成的同时,也不免担忧霍先生是否已经找到了特有的方法,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为此,我们期待霍守义教授能够持续创作出更加生涩、更加质朴、更加稚拙的作品。(李书春)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