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图》是苏轼真迹吗-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4.636亿港元创中国古画拍卖纪录

《木石图》是苏轼真迹吗

2018-12-04 08:26:12  来源:北京晚报

  

《木石图》

  11月26日晚,佳士得香港2018秋拍中,北宋文豪苏轼的《木石图》(又称《枯木怪石图》)以4.636亿港元成交,刷新中国古代书画拍卖最高历史纪录。

  《木石图》描绘了一株枯木和一颗形状怪异的石头旁,怪石后有几株矮竹,整幅画“若鱼龙起伏之势”。这件作品没有苏轼名款,但画后附有刘良佐、米芾等人的题跋,它是非常少见的“苏米合璧”之作。从这能看出此画的珍贵。甚至有说法认为,《木石图》是苏轼的唯一真迹。其实,在国内,还有几幅传为苏轼的作品,但历来说法不一。

  不管如何,那几件作品都不如《木石图》受到如此的关注,这也与《木石图》的坎坷旅程有莫大关系:整幅手卷上所见的41枚鉴藏印分别来自南宋、元、明的收藏家,唯独在清代,没有任何文献记载。直到北洋政府时期,这幅画才重新被提及。1937年,此画又流入日本,被日本著名藏家阿部房次郎所藏。时隔八十余年,这幅古画终于回归祖国。

  《木石图》拍出天价后,关于它的真假,也引起了巨大争议。不少专家学者从它的流传、题跋等角度,展开了论争。清华大学谈晟广博士,通过还原北宋时期的历史语境,为人们审视这幅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早在今年8月,当《木石图》确定参加佳士得秋拍的消息传出来时,就在艺术界掀起过一股热潮。当时正在撰写《墨竹小史》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谈晟广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激动。15年前,他在写关于苏轼画作的硕士论文时,苦于没有可以参照的资料,只能浅尝辄止。如今,《木石图》现身,谈晟广“不禁为之一振”。因为机缘巧合,他也得以到香港近距离观赏《木石图》原作。当“亲密”接触原作后,他对于这幅画的看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是到目前为止,最为接近苏轼的原作,至少目前,我们还找不到它是伪作的铁证。”

  谈晟广抛开围绕着这幅画的题跋以及藏印等方面的论争,直接从《木石图》这幅画本身说起。《木石图》的画面非常简单:一株枯木,屹立于形状怪异的石头旁,怪石后伸出星点矮竹。这是非常典型的“枯木墨竹”题材。根据文献记载,苏轼常以类似题材入画,他对这一题材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苏轼喜爱墨竹是受同时代的艺术大家文同(1018-1079)的影响。人们熟知的成语“胸有成竹”,就是源自苏轼对文同画竹的评价。墨竹当兴起于唐代,“墨竹自兴起,就带有强烈的仙道观念属性,而文同和苏轼同样深受道教的濡染。”

  竹子在数千年前,就被看做是龙的象征。东晋时期葛洪《神仙传》和《后汉书·方术列传》都记载了这样一个“竹龙互化”的故事:东汉汝南(今属河南)人费长房跟随仙翁学道未果而被遣归,仙翁赠其一根竹杖,费长房骑着它,一会便回到了家里,他又按照仙翁的说法,将竹杖投入到葛陂(竹丛)之中,费长房回头一看,杖化成一条龙飞去。这个故事在后世的很多诗文中被化用。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