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图》是苏轼真迹吗-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4.636亿港元创中国古画拍卖纪录

《木石图》是苏轼真迹吗

2018-12-04 08:26:12  来源:北京晚报

谈晟广在秋拍前曾近距离观摩《木石图》

  因为竹的特殊意义,墨竹的形成和流传,可能和道教中的祈雨仪式有关。曾有明确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少府监冯绍正开始画龙求雨。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季夏,京兆大旱,韩愈向竹林神求雨,作《祭曲江龙》和《祭竹林神文》二文。由于竹与龙之间的天然联系,比如竹笋被称为“龙孙”,后来渐渐在艺术作品中,以竹代龙。

  文同,号石室先生,石室就是仙室之意,他还与道士交游,服用丹药。文同如此虔诚,爱画竹可以理解,那么苏轼呢?谈晟广说,虽然苏轼受儒佛思想很深,但实际上,他从小便受到道教的濡染。苏轼八岁时,即以道士张易简为师,成年后,苏轼思想中一直带有浓重的道教倾向,也保持着与众多道士的往来。这幅《木石图》正是苏轼送给镇江一位冯姓道士的。

  同样,枯木也有非常强的仙道观念。在北宋时,“张骞乘槎(chá,枯树枝之意)过黄河源”的神话传说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典故。黄河源被认为是“天河”,枯槎便被视为龙的化身(龙角形似枯木)。北宋时,经文同之手,枯木与墨竹成为仙道思想的表现形式,苏轼将其定型。

  1080年,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来到黄州。有一次,米芾路过黄州看望苏轼,“初见公,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枝竹,一枯树,一怪石,见与。”枯木、怪石以及竹子,开始成为苏轼失意之时借绘画抒发胸中块垒的常用意象。

  在不断的创作中,苏轼在画枯木墨竹图时,涌现出“前者未有此体也”的感受。根据同时代文人的记载,苏轼虽受文同的影响,但他的画法与文同又有区别,苏轼更喜欢以遣兴的方式来画竹,因此当时有人评论,“戏笔作枯株竹石,虽出一时取适,而绝去古今画格,自我作古”,也就是说苏轼的枯木墨竹开始自成一派。

  谈晟广说,“用这上面句话来形容《木石图》,非常贴切。但尚不能以此确定这就是东坡原作。只有将《木石图》放在枯木墨竹题材的传承中来观察,才能了解这幅画是东坡原作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

  苏轼去世后不久,宋徽宗下召,苏轼“片纸只字,焚毁勿存”,“苏学”在北宋末期遭遇了巨大阻难。1127年,金军在攻破开封之后,收集了很多苏轼等人的文集、墨迹。此后,金代的北方,成为“苏学”的大兴之地,而南宋,成为程朱理学的主要阵地,后世有所谓“苏学盛于北,程学盛于南”之说。

  王庭筠(1151或1156-1202)是金朝极具代表性的文人,他的诗和墨竹皆学苏轼,他也被称做“金源之苏东坡”,王庭筠在艺术史上颇有盛名的《幽竹枯槎图》(现藏日本京都有邻馆),便是宋金元期间枯木墨竹题材承上启下的重要画作。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