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图》是苏轼真迹吗-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4.636亿港元创中国古画拍卖纪录

《木石图》是苏轼真迹吗

2018-12-04 08:26:12  来源:北京晚报

  金朝于1234年败亡后,蒙元时代的北方汉人基本承袭了北宋和金朝的文化和思想。在北方出生、成长的高克恭(1248-1310)和李衎(1245-1320)的艺术创作受王庭筠的影响,枯木墨竹这一谱系也得以延续。南宋灭亡后,高克恭和李衎南下为官,他们在艺术中所追求的源于王庭筠的旨趣,也伴随着他们政治影响逐渐扩大。与此同时,赵孟頫应召北上,他在京师参加北人的雅集,拓宽了视野,成为他后来艺术创作观念转变的因素之一。

  1300年,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在王庭筠《幽竹枯槎图》上作跋,赵孟頫也作跋一篇。受该画的启发,赵孟頫创作了《秀石疏林图》,他在自题中提出了闻名后世的“书画同源”理论。谈晟广介绍,现存可信的赵孟頫枯木竹石题材约有10件左右,无一不是以书法入画:石头用近乎草书的线条写出,古木便似笔力遒劲的篆书,竹子则像缓缓写出的隶书。

  枯木墨竹题材,经北宋文同、苏轼和金代王庭筠,到元代赵孟頫形成一个分水岭:在赵孟頫之前,有恣纵而无法度,纯游戏之作,如苏轼和王庭筠;在赵孟頫之后,艺术家便自觉地运用书写性线条以书入画。

  有了这种流传体系,再来看世面上如今传为苏轼的其他作品,就会发现《潇湘竹石图》(现藏中国美术馆,上世纪八十年代被认定为真迹,后来学界提出不同意见)的竹石,石头近乎飞白,竹子如八分写出,书写性太强;《六君子图卷》(现藏上海博物馆)中传为苏轼的《枯木丛篠》,画面虽然缺少书写性,但过于拘泥、死板,不太符合宋人文献记载的苏轼墨竹“一点成月,一抹成蛇”的曲尽妙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传为苏轼的《古柏图》,徐邦达先生认为画法略为接近赵孟頫。只有《木石图》,技法性较弱,既符合苏轼所说的“前者未有此体也”,又符合宋人记载的苏轼墨竹的游戏性,且绝无赵孟頫以后墨竹的书写性。

  至此,谈晟广有一种畅然之感,“在整个枯木竹石题材的谱系中,《木石图》的时代坐标无疑是最早的,我们是否有理由相信,这或许就是苏轼的原作呢?即便不是苏轼的原作,它能够如此契合当时的历史语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作品,值得好好研究。”(姜宝君)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