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从必需品到收藏品-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分析

计划经济时代曾与手表、自行车并称“三大件”

缝纫机 从必需品到收藏品

2018-11-29 08:37:35  来源:北京晚报

  缝纫机·记忆 妈妈做衣服的场景影响自己的人生

  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中国总教练徐斌喜欢收集老式缝纫机,每次看到这样的老缝纫机他都倍感亲切,想起儿时妈妈做衣服的情景。

  徐斌的妈妈是当地县服装厂的女工。他儿时的印象里,过年之前妈妈总要把缝纫机搬到院子里,邻居抱来一卷一卷的布匹,妈妈就边量边裁剪,制作衣服。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妈妈第一次专门给自己做衣服。1970年底,上小学一年级的徐斌在杂志上看到一件短袖白衬衫,兜口还加了别致的蓝色小斜边,他指着这个向妈妈要。妈妈二话不说搬来缝纫机就给他做。而他就趴在缝纫机边上,看得入迷了。这个印象也影响了他人生的选择。

  徐斌自己第一次去工厂学徒的时候,是搬着从嫂子家借来的缝纫机去的。学徒的工资是每月60多元,攒了三个月后,他终于自己买了一台180元的缝纫机。这台缝纫机一直用了很久。

  缝纫机·退出 成衣涌入市场缝纫机逐渐淡出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成衣开始流行的时候,人们穿衣的需求就转向了商场。“有一个时期,缝纫机像嫁妆,也是当年的‘三大件’之一。”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李宁说,当年缝纫机的使用者以传统家庭妇女居多,而随着改革开放,女性外出就业的比例加大,她们走出家门,忙碌在各行各业,很难再有时间用一用缝纫机。

  另一个导致缝纫机消失的原因是成衣供应量的增大。随着改革开放,一批服装“倒爷”往来于南北方之间,将最先开放市场的深圳、广州等地时髦的衣服运到北京。北京人第一次看到和香港电视剧里一样的喇叭牛仔裤、蝙蝠衫等成衣,充满新奇和惊喜。

  上世纪90年代,老百姓的钱包越来越鼓,成衣也已经越来越多地涌入市场。当人们买一件衣服的价钱,比做一件衣服还便宜许多的时候。家庭缝纫机,已经很少有人打开使用,渐渐成为家中角落里的一件摆设。

  缝纫机·变身 曾经的家庭劳动工具变为娱乐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让家用缝纫机有了新功能——手工DIY。手工爱好者雅坤向记者展示了一种掌上缝纫机,它与订书机一般大小,却具备过去脚踏机的所有功能,甚至还要更先进一些。比如可以用电脑编程技术绣花,程序输入到机器里,即使毫无经验的使用者,也能绣出一个复杂的花形。DIY的普及推动缝纫机回归家庭,蝴蝶、蜜蜂、飞人、燕牌等当年家喻户晓的老品牌也转向发展手持DIY机型。这两年,迷你便携缝纫产品一个品牌每年能销售一两百万台。

  而承载了几代人回忆的老式缝纫机,如今也变成人们的一种收藏品。过去100多元一台的老款缝纫机,现在在收藏交易市场中能够标出几千元的价格。比如,1964年北京缝纫机厂制造的东方红牌缝纫机,品相完好的甚至可以卖到近万元。(傅洋)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