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花镜上行:白居易的镜中人生(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大家讲堂

菱花镜上行:白居易的镜中人生(组图)

2018-04-16 14:10:05  来源:光明日报

  唐人据此绘《九老图》,白乐天作《九老图诗并序》,记述如何由七老增加为九老的缘由始末。唐人绘《九老图》早已不存,今人能够看到的《九老图》,有南宋、明代等多种版本。从形象生动的画面中,读者可以看到宋人想象中履道坊的这次盛会场面及白氏宅园的建筑空间布局。

  在七老聚会的第二年,即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作为唐代留存诗歌最多的高产诗人,白居易走完了他生命历程中的最后一段。唐宣宗为他赋诗一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三年之后,著名诗人李商隐为白居易撰写墓碑碑文:“公以致仕刑部尚书,年七十五,会昌六年八月,薨东都,赠右仆射。十一月,遂葬龙门。”

  白居易墓位于洛阳南郊龙门东山,亦称香山琵琶峰,今以墓为中心,依山傍水,建有园林,俗称“白园”。《唐语林·企羡》记载:“白居易葬龙门山,河南尹卢贞刻《醉吟先生传》于石,立于墓侧。相传洛阳士人及四方游人过瞩墓者,必奠以巵酒,故冢前方丈之土常成渥。”白居易墓冢是一个直径19米的圆形封土堆,周围用青砖垒砌短墙以护其封土,冢上植以苍翠的柏树。墓冢西对汩汩北流的伊水,环境清幽。冢西面正中建有砖砌碑楼,碑身中央题刻“唐少傅白公墓”六个白色楷书大字。

  白乐天最终选择了龙门香山,作为他灵魂的栖息之地。后世有多少文人墨客,前来凭吊,发思古之幽情。墓中是否随葬铜镜,无法知晓。但是,通过一首首诗歌,大家似乎看见了白居易的镜子,那是诗人用80余首诗歌构成的。镜中映照出的不同形象,勾勒出诗人不平凡的一生。纵观白居易的一生,有两大转折点,一是29岁中进士,让他从平民步入仕途;二是44岁谪迁江州,官场失意使他的人生观开始由兼济转向独善。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氏贬为江州司马,在他写给元稹的信《与元九书》中,提出了他做人的基本准则,并加以阐释: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这就是白居易的人生准则。从这些镜诗中可以看出,白氏处事从“兼济”到“独善”有一个转变过程。在白氏的五种镜诗中,前两类讽谕、赠友诗,大多显示出作者“兼济天下”的宽广胸怀。后三种写景、状物、对镜诗,更多地反映出诗人“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从黑发惜时到头发斑白,从满头华发到发落半秃,揭示出诗人生理的渐变;从晨照到夜镜,从兼济到独善,折射出的是白乐天心理的变化。

  白乐天的一生,通过一首首镜诗,定格在他的诗集中。将这些诗句一一摘出,排列在一起,可以看出镜子陪伴着他的青年、壮年、老年,贯穿了整个生命历程。不同阶段诗人表象上的容貌,内心的精神世界,通过览镜自照,激发出创作灵感,化为凝练的诗行,忠实地记录下来。今天的读者细细品味这些精致、传神的文字,似乎可以还原当年白氏照镜时的所思所想。透过白居易的一行行镜诗,我们仿佛看见镜中的诗人,笻杖独行,佳句自吟,渐渐远去,留下一个永恒的背影。

  颇具戏剧性的是,白居易生前未曾料到,在他卒后若干年却被人看作是一面镜子。晚唐诗人皮日休写有一首以白居易为镜鉴的赞美诗《七爱诗·白太傅》,提出白氏可以成为做官者的一面镜子:

  吾爱白乐天,逸才生自然。……天下皆汲汲,乐天独怡然。天下皆闷闷,乐天独舍旃。高吟辞两掖,清啸罢三川。处世似孤鹤,遗荣同脱蝉。仕若不得志,可为龟镜焉。

1 2 3 4 5 6 共6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