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清:诗为什么在远方-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大家讲堂

王志清:诗为什么在远方

2018-05-17 08:45:15  来源:光明日报

《宋本王摩诘文集·宋本孟浩然诗集》(二册)单行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王维、孟浩然的诗,空灵清新、含蓄隽永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可谓国图的重点工程,精心策划,精良制作,每个细节都为了增加丛书的含金量而精心考虑。除了对底本的选择,还邀请相关学科专家,为每种书撰写通俗易懂的导读性序言,如已出的《金刻本庄子全解》由著名学者方勇撰序;《宋端平本楚辞集注》由黄灵庚教授撰序等。笔者非常幸运,也非常幸福地受邀为《宋本王摩诘文集·宋本孟浩然诗集》此二书作序。

  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这样的导读性序言,并不好写,属于刀尖舞蹈。王孟诗,特别是王维诗,喻旨宏深,充满了微妙的暗示,真不容易导读。而我读王孟诗的最突出感受就是美,写的是自然的美,自然的美,引发读者热爱美、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存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家园,是我们祖先的最大智慧,也是我们读王孟诗的重要启发。王孟乃盛唐重要诗派的领袖,具有空灵清新、含蓄隽永的共同风格,他们热衷于山水自然的描写,往往喜欢通过创造清幽的隐居环境,将意象提炼到具有最高概括力的程度,形成了富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趣的共同特色和清空简远的相似意境,从而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推向峰巅。因此,读王维孟浩然的诗,即是向往美好、渴求恬静之心理的自觉拍合。

  笔者在《宋本王摩诘文集》序中写道:“王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山水田园诗,而颇多澹丽可观者,如《辋川集》《终南别业》《终南山》《山居秋暝》《山居即事》《渭川田家》《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等。他将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特别擅长表现光影迷离的玄幻美。他把社会的和谐带入自然,又将自然的和谐投射到社会,其充满祥和宁静的诗,成为盛唐盛世的艺术象征。”王孟诗在继承儒家诗学传统时,尤重诗教的“温柔敦厚”“温其如玉”而非铁血狂飙,更不是“蓬头垢面然后为贤”的那种,往往是以蓬勃生机而象喻纷纭的色相,来讲珍惜机缘、珍惜当下的思想,来讲爱美、爱万物、爱生命、爱生活与爱和谐的生态思想。

  笔者在《宋本孟浩然诗集》序中写道:“孟浩然乃唐代第一个倾力山水诗的诗人。其山水诗多写隐居闲适、羁旅愁思。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襄阳度过,其诗既有登临万山、岘山和鹿门山的遣兴之作,亦有田园村居生活杂咏,还有山水行旅诗写其辗转于襄阳、洛阳与吴越间的经历……孟浩然诗追求自然美,常常‘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语),仿佛脱口而出,毫不费力,真可谓‘不落言筌’。”王孟他们写诗,即景会心,宁兴造思,超妙而自得天籁之趣,专注于意象与意境。别林斯基曾说:“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王孟的诗,充满了体合自然、适己为乐的精神旨趣,其“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非常适合我们对于心灵的疗救。

  古人说王维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说其“色籁俱清,读之肺腑若洗”。这不是将王维诗神秘化,更不是认为其迷幻而不可解,这其实是个极高评价。什么叫作“身世两忘”呢?通俗的说法就是,可以让人平心静气,息心止贪,荡污去躁,而让心灵有个好的安置。我们以为,当下社会最多的是浮躁,人最缺的是静气。而唐诗中,最具有宁静之美的,恐怕没有超过王孟诗的了。他们的诗有一种特殊的静美,不少的诗静到极致,静美如禅。读这类诗,内心易平静,人也易淡定,而能够充分享受心灵自由的快意。顾随说:“诗教温柔敦厚,便是叫人平和。”如果说诗之最突出要求或功效就是“叫人平和”的话,那么读王孟的诗,尤其是王维的诗,则应该是我们的第一选择,或者说是盛世读者的首选。只要我们不戴有色眼镜,不是“现实主义视域”,而是就诗论诗,实事求是,从文本出发,从诗美本体出发,您就会觉得王维孟浩然更加可亲。在他们的诗里,人是自然的人,自然是人的自然,人与自然都是自然状态。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