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画史·梅花词: 扬补之与王冕(上)-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大家讲堂

梅花画史·梅花词: 扬补之与王冕(上)

2019-09-03 09:35:40  来源:杭州日报

        古人诗画必崇尚“四君子”梅兰竹菊,或“岁寒三友”松竹梅。在花中“梅”必居其列,甚而位居其首。这种风气,在汉唐未见其踪,而是从北宋末南宋初开始的。它的大背景,是宋代科举取士和文官制度的建立,重文轻武,崇尚文治胜于武功;而具体到文士的思想行为方式,则是以四君子作为象征:梅喻清、竹喻节、兰喻幽、菊喻淡。与出处行藏的人伦与品行皆能挂上钩,通过这一个侧面,以四合一的丰富含义,遂成人生标杆。

  其实传世诸宋画各种题材中,“梅”并不享有特殊的高位。宋画团扇中有画梅,但画桃画杏画菊画李画紫薇画山茶画芍药,所在多有;梅花画在其中只是一个题材类型且并不突出,也并不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

  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几个关于梅花画名作的必举记录:

  一,华光仲仁有开创之功。

  画史文献中关于画梅最具有首位度的,是北宋元祐年间的仲仁和尚,赵孟頫明确认定:“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仲仁)为称首”。仲仁为浙江会稽人,久住湖南衡州潇湘门外华光寺。“因住华光,人以为号”。他在寺中植梅,花开时移床于花间,月下见梅枝疏影横斜,遂以墨笔描摹形状,以后发展为水墨晕出梅花瓣的各种朝向姿态,极有心得;更着《华光梅谱》,“墨梅”一格,自仲仁而得以独树一帜。宋代黄庭坚、惠洪和尚、南宋刘克庄皆有题赞。但有趣的是:苏轼的亲友黄庭坚与诗僧惠洪都题咏华光之梅,而苏本人却与华光仲仁未闻有什么交集。后代赵孟頫与仲仁在年代上不吻,他却指仲仁画墨梅之“为称首”,最有可能的是基于当时士林间流传已久又分身百千的《华光梅谱》的巨大影响力;当然,在赵之前的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又有宋伯仁编刻《梅花喜神谱》收百幅梅花和自作五言诗,当然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赵孟頫应该是据当时现状而上溯源头,才认定华光长老仲仁是“称首”的地位的。

  二,扬补之“村梅”的示范作用。

  目前中国绘画史上最确凿的传世实物,当首推南宋初中期扬补之《四梅花图》长卷。是卷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扬无咎,字补之,自谓汉代辞赋大家扬雄之后,故扬姓从“扌”而不从“木”。出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南宋初因忤奸相秦桧父子,一生不仕,清高自守。据南宋邓椿《画继》载,扬补之久居江西清江,后居豫章(南昌),初习人物画,以李公麟为师;又受华光仲仁弟子影响,改画墨梅。其创造处,是改仲仁的水墨晕瓣为双钩圈瓣,更见清古。但又有一则记载,传他青年时画梅心得颇丰,自信满满,进梅花图于宋徽宗大观宣和之间,却被画风尚富丽堂皇色彩鲜美的道君皇帝宋徽宗斥为“村梅”,摒弃不用。于是他画多署“奉勅村梅”以自嘲更以自炫其志。但这一未知真假的掌故传说却正合后人之心意:梅花冲风斗雪“为百花之先”,正不是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媚态,而以傲骨驰名天下。又被宋徽宗斥退,一则符合梅花不合庙堂富贵之格而以“野逸孤傲”自诩的士大夫价值观;二则为当朝帝王丹墀玉陛所弃乃成“村梅”在野之身;倘与宣和画院诸画师迎合圣意的“宫梅”相对,宋幑宗这一声斥,反而成全了扬补之的千古“清名”。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