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超:从物性到事性论作为事件的艺术-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公开课

卢文超:从物性到事性论作为事件的艺术

2018-02-08 08:12:36  来源:中国网——艺术中国

  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尔曾指出,当我们问某物是什么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将它看成静态的物体,这时候,我们倾向于提出的问题就是:它的性质是什么。对艺术来说,也是如此。当西方学者苦苦追问“艺术是什么?”时,尽管他们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诸如柏拉图的模仿说,托尔斯泰的情感表达说,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说等,但实际上,他们都是通过界定艺术的审美属性来对此进行回答。因此,我们可以说,他们所探究的艺术是作为物品的艺术。在这里,我们将此界定为艺术的物性,即作为物品的艺术所具有的属性,尤其特指其审美属性。可以说,传统美学都是围绕艺术物性进行的追问。

  在斯蒂芬·戴维斯看来,这些理论并不成功。他认为:“它们要么未能将艺术作品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例如,眼泪是情感的表达,却并非艺术作品),要么把那些毫无争议的艺术作品逐出艺术的领地(比如,至少巴赫的某些赋格曲就不太像情感的表达)”﹝1﹞。那么,这种探寻艺术定义的失败,是不是因为他们最初就找错了方向?他们仅仅将艺术看作物品,即仅仅探究艺术的物性,是不是忽略了艺术的其它重要层面?艺术仅仅具有物性么?本文准备从艺术意义的视角入手对此进行探讨,因此我们的问题就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仅仅将艺术作为物品来探讨,是否能完全涵容艺术的意义?如果艺术的物性并不足以说明艺术的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将艺术看作什么?

1 2 3 4 共4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