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文物都是传统文化信息包-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公开课

每件文物都是传统文化信息包

谈文博事业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2018-05-17 08:24: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首先应该界定一下什么是传统。传统被当做文化的定语,但是如果把“传”当动词,把“统”当名词,这个“统”应该也是“传”的一个对象,至少是影响传承的一个变量了。如果说文化是一个综合了社会思想、道德、工艺、科技、制度、行为方式等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乃至世界观的总称,“统”则可以视为其中不同的板块。学术界讨论的中国文化中的学统、政统、道统特色,都可以视为传统的分支,也都是文化整体的构成部分。文化有自身的路径依赖性,有优秀与糟粕之分,文化也不好笼统地传承,它会有区分地沿着一个传统、一种联系像生命一样向某个方向演进。因此,传统文化是对过往文化的概括,对传统的认识与传承也是文化传承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自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文化对于人的重要作用,可以从流行的对人的定义之一——人是自然与文化双重适应的动物——看出来。其他动物都只是生物性地适应与进化,只有人可以超越肉体、通过文化的濡化过程来适应环境与社会,继承并发展祖辈的超肉体适应技能,并促使自身的进化与发展。虽然人及其社会一直在进化与发展,但是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的概念应该说是资本主义阶段才出现的,至此,生活有了盈余,且不再把盈余挥霍消费掉乃至带进坟墓陪葬,而是用于投资,谋求进一步的包括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社会开始产生了进步的方向感。这一新的发展观念的形成和文化等社会环境有关,韦伯曾认为是新教伦理促使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而兰德斯则认为500年来的世界历史、资本主义导致的新发展,主要是基于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与塑造作用才得以实现。他在探寻不同国家发展快慢的根本原因的《国穷国富》一书中概括说:“文化使得一切都不同于以往。”韦伯和兰德斯的观点可以说体现了一种通过检讨历史、寻求发展动因而形成的文化自觉。

  当然,文化与发展一直具有密切关系。人类制作的第一件工具在超越肉体的文化适应中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第一个词汇的出现、语言的形成是第二个里程碑。工具让人超越了自身的四肢与体力,语言让信息、知识、想法超越肉体而在不同个体间共享。旧石器时代晚期产生的第一件具有象征性的艺术品以及其他超越实用功能的祭品、贡品、商品等,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人造媒介为载体的信息化浪潮,使得文化表达、探索、记忆、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知识积累和社会发展的速度飞速提升;而今,人类社会已经形成关于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若干专门性、体制性建构,包括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方志馆,以及传媒、文化遗产的相关事业与产业。

  文物是文化的物化载体,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信息包,犹如文化的DNA片段。文物的材质、工艺、形式、功能等,都是这个信息包里的重要信息,是人类进行文化记忆与传承发展的核心部件。如果某一文物和具体的历史、社会事件有关,这些信息将更为丰富、易感。因此,文物的保护利用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当代文化建设重要的原点和支点。学者们常说文化包括物质、社会、精神三个维度,文物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社会文化四大价值,而对文物信息的释读和价值挖掘,直接关系到文化意义建构与后代的文化濡化过程。因此,现代社会将文物视为文化遗产事业的核心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围绕文化DNA的展开与传承过程视为文化的脐带血。

  随着普遍的遗产意识的觉醒,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普遍的读文物、用遗产的时代。千万年来,人类从大自然和文化社会环境中接受信息、积累知识,一段时期只有官吏、教师等知识分子能够识字读书,垄断知识的传承解读,现代社会则让大众渐渐成为有知识的公民,可以接受和传播更加精深的信息与知识,而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大众对参观博物馆和文物古迹有了强烈兴趣,可以实现跨越时空的阅读与文化交往、文明对话。文物从少数精英赏玩钻研的对象向全民性的文化遗产发展,是又一次巨大的社会与文化的进步。

  历史上跨个体的信息交流与媒介发展曾经引发人类自身的飞跃式进化,以及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人类为了回头看与向前看,曾经形成了神话传说、历史文献与科学哲学等范畴,今天又有了文物和遗产学与大众的直接面对,这不仅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道路,而且是各个文明走向全球化新时代、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经历的一种往事重温与文艺复兴运动。

  文博行业作为侍奉文物和遗产的行业,其根本宗旨就是保护、利用、传承:这种侍奉不仅包括本体照料,也包括信息与价值的挖掘和传播,以及社会服务。

  文物的价值体现于其本体的原真性、与人关系的丰富性,以及其所包含信息的真实性、增长性。“让文物活起来”的现实意义,是让封存冷冻的文化基因被激活并与现实生活实现对接,让文物包含的信息与价值融入生活、产生活力。因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需要遵循文化DNA复制增生的内在规律,我们要高度警惕文物保护中以假乱真、非遗传承中的胡编改造以及文物利用中的价值背离。这些不是文化的创新,而是文化的癌变,以及文化癌细胞的增生扩散。

  (作者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