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像行家一样看画-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公开课

让我们像行家一样看画

——谈谈绘画的语言与趣味

2018-06-12 08:59:01  来源:宁波日报

  趣味在画外

  把绘画对象由三维变成二维,除了画得像不像外,还有一个是比例对不对。在美术学院的课堂训练上,经常会有这样的动作:学生们拿着铅笔比划着模特各个部位的比例。中国人画画也有比例,并有一些口诀。

  关于绘画的比例,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古代埃及人画人体时,会分格子,譬如分成18个格子,胳膊肘画在第几个格子,膝盖画在第几个格子,都有规定。在中世纪早期的伊斯坦布尔地区,那里的艺术家不再打格,比例系统用的是圆规。古希腊的一名艺术家定了一个原则,如果雕一个站立的人,他的身高就是头长的7倍。但之后不到100年,另外一名艺术家提出应该按照1:8的比例来雕。可见比例标准是很主观的,有时候人们觉得7个头的比例更美,有时候觉得8个头的比例更美,后期还出现过12个头长的比例。这一方面是技术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问题。

  一样东西,“它应该是什么样的”和“实际是什么样的”之间,其实一直存在差别,这是很怪的一个现象。

  画一个人和画多个人是不一样的,该如何欣赏群像人物画呢?其中最值得看的是画家怎么组织画面。画家把一群人组织进画面的手段是相当有限的,最基础的做法是搭一个舞台。譬如有一些油画家,会在家里预先做好模型,用泥巴做成小人,然后用小台灯去照,把窗帘拉上观察效果,然后再画下来。

  这种创作方法,欧洲人很早就使用了,他们还花了很长时间来研究怎么把舞台背景画深,于是有了透视的概念。这样,人与人之间有了空间距离,而且他们之间的空间能够跟舞台背后的空间和远的空间全部融在一起。从把一个人画得立体、有比例,再到把整个画面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空间关系,是数百年来无数艺术家共同探索的成果。

  明朝有位画家叫王履,曾在华山写生,下山后用很长时间完成了一套《华山图序》,有几十页,如今分藏在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从他的画可以看出,山水景致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和当地的地理地貌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它们又不完全跟照片一样,没有单纯遵循单点透视的要求。中国画的空间是自由的。

  中国的一些卷轴画很长,需要一段一段打开,展开这段看不见下一段,观画的感觉就像在山里行走一样。这种技法后来对西方绘画有所启发,有一些欧洲画家看了中国同行的空间处理手段后,运用到创作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效果。

  除了绘画语言外,绘画的风格也很重要。比如中国的山水画里有很多线条,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形体,线条本身就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当我们面对一幅画作时,归根结底并不是欣赏山水,而是欣赏画作背后这些技法所呈现的风格。这才是行家看画时很重要的点。从认识风格开始,同样的山,在不同的画家笔下是不一样的。这样,赏画就有了一种别样的快乐。也就是说,趣味在画外。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