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陶瓷的物性与观念-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公开课

当代陶瓷的物性与观念

2019-04-18 09:35: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忆(陶瓷) 55×45厘米 2009年 卢麃麃  

  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整体变革,使得立足传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成为这一巨大转型的组成部分。过去我们在考察中国艺术在20世纪至今的形态变化和观念更新时,习惯于聚焦国、油、版、雕等学科或媒材,对除此之外的艺术门类的梳理和推进工作存在一定的忽视,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艺术进程中某些方面的缺失。近年来,对于像陶瓷这样具有传统基因与工艺色彩的媒介材料,逐渐在当代艺术生态中迸发活力,并越来越多地受到创作者、理论家以及大众的关注。4月9日,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项目之一,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新物志——中国当代陶瓷作品展”开幕。在此背景下,我们策划举办此次展览及开展相关研究活动,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陶瓷介入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能够丰富大众对陶瓷这一传统媒材的认知,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受力。

  陶瓷对当代艺术的介入是以偏离传统陶瓷和现代陶艺业已成熟的审美体系和创作范式为标志的,即它的出现并非陶瓷在既定发展逻辑上的延展或艺术语言层面的形式创新,而是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对陶瓷概念的属性扩张与价值重释。20世纪90年代初,陶瓷因其独有的视觉特征和文化指向进入当代艺术家的视野,艺术家借助这一传统媒材的视觉表现和符号意义,实现对社会历史的介入和个体经验的表述,并突破材料的边界形成愈发多元的陶瓷创作生态。此后,一些长期从事陶艺创作的艺术家也在泥性实验和抽象形式的探索之外,相继开启了以“当代性”和“问题意识”为前提的陶瓷创作转型。在这一整体发展轮廓中,我们不无惊喜地看到陶瓷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丰沛活力,但也能够感受到观念先行在一定程度上对陶瓷本体语言的消解及审美体系的捐弃。由于当代艺术重观念轻媒介的特点,许多当代艺术家最初无意于陶瓷技术本身,而这一趋向的极端发展也导致了材料语言的弱化和陶瓷边界的模糊。

  基于此,此次“新物志”展把目光聚焦在对材料和观念皆具有深入理解和探讨的这样一批艺术家身上。他们在21世纪新的社会历史与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对观念语言和材料边界的关系问题有了更进一步思考,即陶瓷在介入当代艺术时不应该只是作为符号化的物质载体,而应在观念表达的同时兼顾本体语言的重要性,形成陶瓷材料物质性与观念性的互渗与相长,并由此生发出对陶瓷物质特性的聚焦和对其艺术表达可能性的发掘,从而逐渐拓展出一条陶瓷发展的新途。

1 2 共2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