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审美“共鸣”的前置条件-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公开课

书法审美“共鸣”的前置条件

2019-08-08 09:24: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书家与赏析者必须拥有接近的艺术体验和心理感悟。书论上常讲“纵横可象”“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计白当黑”“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等,都属于艺术体验与感悟的审美范畴。没有这种体验和感悟,就难以获取深层审美认知,也就难以取得审美的实质共鸣。以“势”为例,“势”作为书法创作“力”“气”的运动状态,既是运动结果也是运动过程,在书法审美中举足轻重。汉蔡邕提出“九势”之说后,引起魏晋书家普遍共鸣,几近云集而响应,成公绥《隶书体》、索靖《草书势》、卫恒《字势》、王羲之《用笔赋》、萧衍《草书状》等都据此铺张渲染、浓墨重彩将“势”抬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究其原因,随着人性张扬,人格品藻介入艺术,魏晋书家已充分体验到,书法不单要以字形体为基础,更要在骨势、意势、气势等神态上付出艰巨努力,而“势”成为形体与精神互为表里的最好概括。而与之相反,宋朝因缺少魏晋书家这种字形与神情的双重体验与感悟,而更多集中在以“禅宗”来慰藉心灵,禅宗的“真指人心”“见性成佛”“平常心是道”诱发了“逸”审美范畴的形成,同时理学转旺,强调关键在于自己,自觉地以圣贤为榜样,以道德的实践来完善自身之德行。这就决定“势”在宋代不会得到广泛的回应与共鸣。

  书家与赏析者必须拥有相似的创作特点和风格追求。书家创作不仅仅是将自己的情态转换成字形字貌,而且要通过风格和特点这个媒介,带着自己的意蕴、技巧和个性去影响、感化、诱导赏析者,以期获得认同和肯定。当然,赏析者共鸣也并不一定对原有作品照本宣科、原汁原味加以感怀与兴会,共鸣本身属于书法作品意象第二次创造,二次创作就会出现变异或级差,但相似的创作特点与风格,会使共鸣的衰减程度明显减少。作为皇家御用、清廷官用、殿试专用的馆阁体书法,精丽秀媚、工整娟秀的风格和平正均匀、应规入矩的特点,并不被书法艺术所看好,清洪亮吉、周星莲、包世臣、康有为等颇多非议,大加攻伐,但在同一风格相似的圈子中自然会引起共鸣,张照、汪由敦、刘墉、王文治等就极力仿效,推崇备至,本来馆阁体貌似整饬而毫无变化,光目呆板而毫无神采,他们却有意无意间放大夸张审美效果,不仅认为馆阁体点画素净、静雅内敛、雄浑坚实、骨力洞达、轻盈飘逸、婉转流畅,更进一步溯源馆阁体形成受益于史上楷书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邃唐、柳公权等名家,这也说明,相似的书法特点与风格在干预着共鸣的客观与公正。(嵇绍玉)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