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为币”与良渚玉璧-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公开课

“珠玉为币”与良渚玉璧

2019-08-08 09:39:20  来源:杭州日报

  尤其在随葬玉璧中,直径最大、制作最精美的高品质玉璧,专门置放于墓主人的头部、胸部和腰间;而那些为数众多、直径偏小、厚薄不匀、又制作不精的玉璧,全都堆放在下肢和脚的附近。从这一发现,研究者除了良渚玉璧的祭祀功能外,再一次把目光定格在5000年前良渚人的财富价值观念上。

  1991年夏,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国钱币学会理事长的李葆华先生来到杭州,提出了“良渚玉璧与中国钱币究竟存在什么关系”的讨论;

  1997年冬,“良渚文化玉璧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研讨会收到论文19篇。有学者称,论文“全面反映了良渚文化玉璧的研究成果”。时任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学勤教授来信说:“探讨玉璧功能意义深远。”

  古良渚人把玉璧和磨光未开锋石斧,与死者一起随葬,首开葬俗之风,如同夏商周时期用贝币随葬成堆瘗贝的风俗。良渚文化时期用玉璧和石斧瘗葬——夏商周用贝币瘗葬——战国与汉朝用陶泥仿制钱币瘗葬——魏晋用纸冥钱瘗葬——汉、唐、宋、清用昏寓钱瘗葬,上下五千年,其葬俗和性质,乃一脉相承。

  古良渚人存在“班”璧分割习俗。夏朝有分割玉的专用名词“班”。1978年发掘的寺墩良渚文化M3,有21件玉璧是破碎后埋葬的。这21件玉璧被班成八块、六块、五块、四块、三块、二块不等。这类“班”璧分割,或许与原始支付有关。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破碎后的玉块,因材质高贵,仍存在价值。这种分割现象,在国内外货币的流通环节中都有发生。东汉五铢钱一凿为二使用,内心称“剪边五铢”,外围称“綖環五铢”;南宋金银货币价值太大,流通时常被剪成小片、或截成小块使用。这类原始分割法,是货币流通环节支付手段的“返祖”现象。

  虽说良渚文化社会经济形态尚待深入研究,借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民族志的相关资料,或可获得启示。西周早期亢鼎铭文,直接记录了买卖交换一颗价值约90贝币的大型珠玉;鲁桓公元年(公元前711年),郑国有过一次用璧交换鲁国许地的买卖;战国时期的赵国和氏璧,因其质料名贵来历极不平凡而可换取十五座城池;还有,桓公“聘使八使者”, 拿璧“以给盐菜之用”。上述交易,虽然带有偶然性,玉璧或石璧在发挥媒介作用时“转瞬即逝”。因此,它们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是初步的、十分有限的。有意思的是,在太平洋罗林群岛的雅浦岛,如今还保留着当地居民称为“分”的石头币。(屠燕治)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