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寿纸”书写盛世华章-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衍生品

“千年寿纸”书写盛世华章

2019-06-13 09:50:54  来源:安徽日报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宣纸不仅有着“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誉,更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千年记忆。

  在“中国宣纸之乡”安徽泾县,伴随着共和国成长,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宣纸行业历经公私联营、企业改制,实现从散兵游勇式的家庭作坊生产向国营企业标准化生产的华丽转身,开启了技艺传承、企业发展和产业兴盛的时代新征程。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泾县榔桥镇乌溪村的全国最大文房四宝生产企业——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探访新中国宣纸生产的“前世今生”和美好愿景。

  风雨兼程创伟业

  ——从私人作坊到公私联营,最终缔造国内最大文房四宝生产企业

  “说起宣纸70年的发展,那是起起伏伏波浪式的进程。”在泾县县城同兴巷的家里,曾经多年担任泾县宣纸厂(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厂长的崔保来回忆当年,思绪万千。今年83岁的崔保来,1958年进入泾县宣纸厂,一直到1997年退休,见证并参与了宣纸行业复兴初期的艰难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宣纸生产因时代变乱全面停产。为弘扬宣纸制作技艺、壮大宣纸产业,1951年10月,皖南泾县宣纸联营处成立,统一生产、经销宣纸,年产宣纸12.8吨,选用一颗红五角星代替了旧社会封刀口印上的“官”字,“红星”品牌就此诞生。1954年,联营处更名为公私合营安徽泾县宣纸厂,不久变身全民所有制企业——安徽省泾县宣纸厂,全面步入发展的新时代。

  崔保来进厂的第二年,就遇到“三年困难时期”。“当时是真的难,没有柴油机,我就天天到山上烧窑,用木炭做动力碓皮。工人连饭都吃不饱,流失严重,整个厂只有100来个人。”困难只是暂时的,上级给厂里特批新增了200个工人名额。不久,口粮问题也得到解决,每名工人每月能领60斤口粮,人心安定,厂子开始步入正轨。“没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宣纸厂不可能渡过难关。”时至今日,崔保来记忆犹新。从那时起,宣纸技艺传承就打破了“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甥”的旧俗,一改家族式的个体传承为企业式的群体性传承。

  宣纸复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宣纸制造所需的山泉水、青檀皮、沙田稻草和传统技艺一样不能少,一直流传着“宁要三溪草,不要铜陵皮”的说法。崔保来告诉记者:“乌溪有两股水源,一条弱酸性,一条弱碱性,一条捞纸,一条打浆,都是得天独厚的造纸材料。”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公司也曾走过一些弯路,为传统手工造纸业的转型发展积累了经验。

  改革开放后,由于各种原因,泾县宣纸一直没能取得自营出口权,出口只能依赖于外贸部门,企业发展一度受到限制。1994年,几经辗转,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终于顺利拿到自行出口权,主要出口日本,当时年出口量就达到100吨,从而促进了宣纸的国际交流和产业腾飞。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有波折、有挫折,但凭借‘做好每一张纸’的工匠精神和传承宣纸技艺、弘扬宣纸文化的信念,公司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文军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有员工1100多人,年产宣纸600吨左右,占宣纸行业产量80%左右,是国内最大的文房四宝生产企业和手工造纸领袖企业,被授予全国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