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甲骨的“逆袭”之路-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衍生品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一片甲骨的“逆袭”之路

2019-10-18 09:24:25  来源:大河网

  

游客在殷墟博物馆参观车马坑。  邓放 摄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一层北区的四方形玻璃展台中,静卧着一片手掌大小的椭圆形甲骨。

  自1899年被发现以来,它的身份不断变化:起初,是止血消肿的中药;之后,是震惊天下的文物;再后来,是历久弥新的文化符号;现在,又是亮丽的城市名片。

  一片甲骨,不仅记录着3000多年前的风土人物,也述说着古老中国的风雨历程。

  一味治病的中药

  1881年前后,安阳小屯村的村民经常在村北田间挖出兽骨残片。当地的剃头匠李成发现,把这些骨片磨成细粉,涂抹在伤口上,有止血消肿的功效。

  有人告诉他,这是中药“龙骨”。于是,他以每斤六文钱的价格,把“龙骨”卖到药铺,或将其磨成粉,唤作“刀尖药”,到集市上售卖。

  见李成卖药发了财,其他村民也开始收集“龙骨”。再后来,每到农闲,小屯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去地里挖“龙骨”。药贩子不喜欢带字的骨片,村民们就把文字刮掉,刮不净的骨片,都扔到了枯井里。就这样,大批甲骨被卖给当地药材商,又被运到河北和北京的中药市场。

  专家表示,目前存世的甲骨文约15万片,几乎都出土于1899年之后。在此之前,无数珍贵的甲骨被磨成药粉、熬成汤药,撒在伤口上、灌入肚肠中。

  一片珍贵的文物

  1899年,山东古董商人范维卿带着一批有字甲骨来到北京,请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鉴定。王懿荣发现,这些字符并非信笔涂鸦,而是一种比金文更古老的书体,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此后,甲骨文在京津地区的收藏界逐渐走俏,价格也水涨船高,直至“每字酬以价银二两五钱”。

  收藏界的追捧并没有给甲骨文带来好运。20世纪初,在古董商的怂恿下,村民们在田间搭起席棚、架起炉灶,日夜不休,把挖出的甲骨扎成捆、装上车,运到京津。那情形,与掘墓盗宝无异。

  1928年,考古学者董作宾率领考古团队,在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不仅出土了大量甲骨文,而且终止了大规模的私挖滥掘。

  如今,国内共收藏甲骨文13万片左右,还有约2.67万片流落海外。其中,绝大多数都流失于战乱时期。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